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註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描寫端午節風俗的詩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遊《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壹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