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甘入苦海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
壹個人的尊嚴,並不在於他能賺多少錢,或獲得什麽社會地位,而在於能不能發揮他的專長,過有意義的生活。
人不能都做同樣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雖不同,可是發揮自己的天分與專長,並使自己陶醉在這種喜悅之中,與社會大眾***享,在奉獻中,領悟出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現代人普遍期望的。
社會需要能有所奉獻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獲的人。盡管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汗水與眼淚。
如果我們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且大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人生這場追逐裏,我糊裏糊塗的弄丟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還有我的青年。但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因為失去的東西而向任何人求助、向任何人撒嬌、向任何人妥協,我忍受了我該忍受的代價。包括我曾經自認為是毫無意義的犧牲和奉獻。雖然現在無法判斷這值不值得,可是我不後悔。正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始終踐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捧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上天賦予我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傳承發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精神。崇尚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情懷。勤勉奉行先輩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個使我奉獻自己,以促使我早日實現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夢想,將不受壹切障礙破壞所左右,而日漸茁壯成熟----就像土裏的種子,不管冬日的寒凍,夏日的幹旱,仍然將它飽滿的谷粒獻給人類那樣。彰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壯觀。亦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悔。
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
而對人來說,最大的歡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
愛是自然流溢出來的奉獻。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惟應人間求飽暖,壹聲呼嘯化煙塵。
奉獻乃是生活的真實意義。人當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獻裏。假如我們在今日檢視我們從祖先手裏接下來的遺物,我們將會看到什麽?他們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他們對人類生活的貢獻。祖輩們身體力行的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奉獻是壹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
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壹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
努力做好每壹件事、認真善待每壹個人,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
努力地用這份愛去感染身邊的每壹個人,用大家的無私奉獻編織出新時代的美麗藍圖。
奉獻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
奉獻是壹種態度,是壹種行動,也是壹種信念。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或許是壹句問候,或許是壹個微笑,或許是壹個贊許,亦或是壹個舉手之勞,都會讓人感到溫暖甚至欣喜。
奉獻,方便了別人,提升了自己;奉獻,激勵了他人,也鼓舞了自己。
奉獻,源自感恩的心,是對社會和人民的感恩。常懷奉獻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樂,心擁奉獻之念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諦。
對別人的真心奉獻,別人自然會拿東西來交換,彼此得益。
真誠也有被誤解的時候,但為了愛,仍需把心真誠地奉獻。
埋在地下的樹根孜孜不倦、源源不斷的輸送水分和養料使樹枝產出了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麽回報,但人們會永遠銘記她的勞苦功高。
舒適的生活是庸人的追求,我是準備著入‘苦海’的。
二、生死苦海
苦海,在佛教中是指眾生流轉於生死輪回中,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沈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壹樣,並不是真的大海。
《法華經·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
人之所以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壹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嗔,貪與嗔是由無明而來,合起來就是“貪、嗔、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眾生輪回於生死苦海,生生不息。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種重復已然進行了無數生、無量劫。
人生如苦海,在生死大海航行的這壹條破船,究竟能維系多久?
就像老牛拉車,牽牽絆絆痛苦無量。
唯有及早修行,盡快將這條破船修補好,否則「生死河邊個破舟」,破船在生死河浪的狂濤洶湧中航行,隨時都有可能沈沒,不是太危險了嗎?
三、萬惡之源
壹切痛苦、壹切煩惱、壹切愚昧,全部源於自我。
有自我,就有無量無邊的痛苦、無量無邊的煩惱。
佛法把它比喻為苦海無邊。
我們的痛苦有多大呢?
像大海。
海有多大呢?
沒有邊。
無量無邊,找不到大海的邊。
每個人都陷在這個無邊的苦海之中。
那麽這個苦海是誰造成的?
自我。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痛苦的,但為什麽又有了這個如無邊大海般的痛苦呢?
因為我們有自我。
是自我源源不斷地滋生出、創造出、化現出,無休無止的痛苦。
只要我們有自我,它就不斷地創造出花樣翻新的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
只要有自我在,痛苦永在。
自我消滅就是痛苦消滅,痛苦跟自我是劃等號的,是壹回事。
什麽時候我們沒有自我了,我們的痛苦就從根本上消失了。
我們有多少自我、多強的自我、多麽頑固的自我,我們就有多少痛苦、多強的痛苦、多麽頑固的痛苦。
佛家把痛苦概括為五大類,叫做五毒。
就是毒害我們的身心、毒害我們的智慧、毒害我們的快樂和幸福。它們是:
1.貪,貪婪;
2.嗔,嗔恨;
3.癡,愚癡;
4.慢,傲慢;
5.疑,多疑。
貪、嗔、癡、慢、疑,這五類合起來就是五毒。
那麽這個貪、嗔、癡、慢、疑是從哪裏來的?
都是從自我中誕生出來的。
有自我就有五毒,有五毒就有自我。
自我和五毒就是壹個東西。
兩個名字,壹個東西。
有多少自我,就有多深五毒;沒有自我了,就沒有五毒了。
沒有五毒了,就是無貪、無嗔、無癡、無慢、無疑。
什麽叫貪?
貪就是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妄想收入比付出多,大於付出,謂之貪。
我只想付出壹分,但是我想收獲十分,這就叫貪。
如果我付出十分,我只想獲得壹分,這就不叫貪,不僅不叫貪,而且叫美德。
現實中就是,工作中妳的同事付出十分,妳卻只想付出壹分,但妳又想拿的工資跟他們壹樣多,貪就是這樣來的。
就是執著地渴望收獲比付出多的這麽壹個心態就叫貪心。
什麽是嗔?
壹切對社會的不滿、對他人的抱怨,都屬於嗔。
嗔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發火。
脾氣暴躁叫嗔?不是的。
指的是壹切對這個社會和他人抱怨、不滿的心態叫嗔恨心。
他不能夠很好地包容和接納他人、接納社會,總是在那裏抱怨,無休無止地抱怨,什麽東西都不如意,無論妳怎麽做,他都能夠雞蛋裏挑出骨頭來,抱怨壹番。
這樣的人,就叫嗔恨心重的人。
什麽是癡?
就是愚癡。
愚癡好理解。
我們所有人都在愚癡中,只是愚癡的程度不同罷了。
因為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的認識,都是有出入、有錯誤的。
錯誤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自我異化對方,我們永遠認識不清楚對方。
不僅不能認識清楚對方,連自己都不能夠做到如其所是的正確認識。
那麽我們就生活在愚癡之中。
妳的認識與事實不符,就叫愚癡。
不符的出入越大,愚癡就越深。
什麽是慢?
慢,就是傲慢。
所有的人都自大。
自大就是傲慢,傲慢就是自大。
壹個自我的人壹定是壹個傲慢的人。
不管妳把妳的傲慢以什麽樣的方式表現出來,有時候居然能把傲慢包裝成某種意義上的謙虛。
它是壹種包裝,但是妳可以通過他的假模假樣的謙虛中,看到壹種傲慢。
傲慢未必都是以壹個樣子表現出來,它能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但它的本質就是自大。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傲慢和自大。
平時所說的好面子什麽的,都屬於自大的範疇。
什麽是疑?
疑,就是懷疑。
用哲學的話叫虛無主義。
什麽都不信。
妳說什麽他都不信,他的世界是壹片虛無,他沒有任何的信念,任何的信仰和任何的信任。
在他的內心中生不起任何的信任。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世界之間的信任,包括對自己的信任,他生不起來這樣的信任心。
他對他的人生、他對這個世界、他對這個社會,都是壹種虛無主義的眼光來看待。
妳說這個世界還是有好人的,他就舉出了壹大堆的例子,證明這個世界沒有好人。
妳說這個世界還是有壹些東西值得信任的,他就想著辦法證明,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信任。
總之,他的思維就是壹種虛無主義傾向,什麽都不信,連他自己都不信。
他覺得自己的壹輩子,活著和不活著都差不多,沒啥價值,也沒啥意義,可活可不活。
就是那種行屍走肉、失魂落魄的,這樣活了壹輩子。
這樣的人就中了疑毒。
那麽修行是什麽?
修行就是消除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消除五毒和超越五毒。
不斷地消除自己的五毒,把自己的貪、嗔、癡、慢、疑不斷地淡化——不斷地淡化,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那麽反之,妳越來越貪、越來越嗔、越來越癡、越來越慢、越來越疑,妳就是在墮落的過程,而不是壹個升華和解脫的過程。
四、苦海慈航
苦海在佛教中指眾生流轉於生死輪回中,要受種種的痛苦,就好像在無邊的苦海中浮沈壹樣。
它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真正的大海,它指人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裏面,總是有著無盡的煩惱,總是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在裏面浮浮沈沈的,沒有辦法靠岸。
而佛教的法門就是教給我們如何能夠脫離這個苦海,登上彼岸。通過修行悟道,可以獲得涅槃。
佛陀說:世間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所享受的幸福,就好像是在火坑上面鋪上了華麗的被褥,無論妳上面的被褥鋪的有多厚,遲早都會被燒毀的。
只要妳還在輪回中,無論妳現在是怎麽樣的榮華富貴,享受什麽樣的快樂,那都只是暫時的,都是虛幻的,道路最後還是痛苦的,印證了痛苦是輪回的本質。
人之所以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就是因為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壹切罪孽都是由六根所造的。
所有的煩惱結合在壹起了,就會形成貪、嗔、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這樣就壹直沒有機會脫離苦海。
有人說,我沒有感覺到苦啊,我覺得我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
其實,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脫離苦海,只是有些人的痛苦明顯,有些人的痛苦沒有那麽明顯罷了。
眾生輪回在生死的苦海裏,生生不息,永遠都跳不出來,在這個無盡的長河中,這種重復已經經歷了無數次了,自無量劫開始,我們就壹直在這個生死的苦海裏輪回,而我們經過的生生死死都只是最低級的輪回,有的則是高級的重復,我們要知道生命不是單壹的,是多層次的。
佛認為我們終生都是有潛在的能力的,我們人人都有佛性,只不過在輪回過程中,我們的佛性被覆蓋住了。
但是我們因為有佛性,所以我們在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同時也有解除煩惱的資本。
如果我們不開拓這個能力,那麽我們就會壹直在苦海中進行無盡的輪回。
因為無明就是我們制造煩惱的永動力,我們如果不破開無明障,我們就只能在苦海裏迷失自己,壹直輾轉輪回。
人生如苦海,在生死的大海中進行航行,但是這條船究竟能夠維持多久,我們誰也無法得知。
唯有及早的修行,將這條船盡早的靠岸,我們才能有所保障。
所以我們開始修行佛法,對生死輪回生出強烈的出離心,對勸解的功德生出極大的歡喜,從而發出菩提之心,到最後才能實現我們修行的目標。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要正確的理解佛教的觀念,修佛就是修行自己的心,只要自己的發心正確,我們總是可以脫離輪回的,千萬不要把修佛修到最後修成了自己的“心魔”。
丁俊貴
2019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