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礦業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位於祖國的中南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全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從65438年到0999年,全省總人口6532萬人,城鎮化水平25.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3692億元。“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比全國平均增速高65438±0.4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620元。
湖南省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和旅遊勝地的美譽。以礦產資源開發和生產加工為目標的冶金、化工、建材成為該省的支柱產業。1999礦業及相關產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9.4%,占社會總產值的10.4%。采選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
湖南省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2000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82.4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96%,其中鉛、鋅、銻、鉍、硬質合金產量分別為2601、45.53、4.68、0.2835、0.0523萬噸。湖南錳業發達,產品生產能力、生產設備、產品質量在全國都有絕對優勢。鎘、銦等分散元素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煤炭產量位居南方省份前列,占全國的2.52%。水泥產量2273.9萬噸,居中國第八,平板玻璃產量750萬標箱,居中國第五。重晶石、螢石、石墨、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物原料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65438-0999年,全省主要礦產品及相關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7719515000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39.47%,其中出口總額635732600美元,占全省的49.67%。
礦業發展推動了全省城市化進程,形成了婁底、郴州、衡陽、株洲等市級和貴陽、常寧、冷水江、花垣、臨武、漣源、新化、平江、沅陵、桃江等縣級礦產資源支撐的礦業城鎮。礦業帶動了全省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礦業相關的交通運輸產值約32億元。
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現狀
(壹)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和優勢
湖南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優勢礦種多且分布相對集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1.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優勢礦種突出。截止1999年底,全省已發現礦產120種(含141種亞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70.18%。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全國前十位礦種(含亞種)57種,前五位礦種(含亞種)34種,其中鎢、鉍、螢石、石墨、海泡石、石榴石、玻璃白雲石、陶粒頁巖等8種礦種占全國第壹位(表1),石煤、錳、釩。具有國際優勢的礦產有:鎢、鉍、銻、螢石、隱晶質石墨、重晶石等。中國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錳、錫、鉛、鋅、鈮、鉭、泥灰巖、石膏、高嶺土、芒硝,煤炭在中國南方具有比較優勢。
2.礦床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相對集中性。鎢、錫、鉬、鉍、鉛、鋅、石墨主要集中在郴州和衡陽。銻主要分布在婁底和益陽,錳主要分布在永州、湘西自治州、懷化和湘潭。金銀主要集中在衡陽、懷化、嶽陽、郴州;煤炭主要分布在婁底、邵陽、郴州。鹽、石膏、鈣芒硝主要分布在衡陽、常德地區。
3.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大型和超大型礦床相對較多,金屬礦物的伴生礦物較多,貧礦物和難選礦石較多。按礦區劃分,全省已發現礦藏1196處,其中超大型6處,大型87處,中型205處,小型898處。品位大於30%的錳礦僅占總儲量的30%左右,含硫量大於35%的富硫鐵僅占12.7%,鉛+鋅品位大於5%的礦石僅占36%。鐵、磷等礦產資源數量大、質量差,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難以利用;87.2%以上的有色金屬礦區含有兩種以上有益* * *伴生組分,4.7%含有10種以上* * *伴生組分。* * *伴生組分綜合利用價值高。
4.礦產資源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鉛、鋅、鎢、鉍、鉬、磷的預測資源量是其資源量的2倍以上,煤、鐵、銀、螢石是其資源量的3倍以上,金、銻、重晶石、巖鹽、石灰石、高嶺土是其資源量的5倍以上。
(2)地質礦產勘查現狀
1.基礎地質調查:全省已完成1: 20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化勘查量和區域重力調查,全省航磁調查基本完成。1 ∶ 20萬重力調查已完成18圖,約占全省面積的58%,1 ∶ 5萬區域地質調查已完成187圖,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0%,20個縣(市)有1 ∶ 5萬-65438。在6個重要城區開展了1 ∶ 5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在重要成礦帶開展了1 ∶ 5萬地球化學勘查、1 ∶ 5萬放射性水文區域調查和地面伽馬測量。
2.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已探明礦產儲量83種(含亞種101),列入礦產儲量平衡表68種。* * *已發現各類礦床6000多處,在儲量平衡表所列的1196處礦床中,有451處達到精查(勘查)水平,占37.7%;詳查和普查(含普查以下)礦產地745個,占62.3%。全省仍有大量潛在礦點(礦化點),需要提高其勘查程度。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截止2001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77種(含亞種)(表2)。地雷總數達到8875枚。按礦山企業規模劃分,大型礦山企業14家,中型企業72家,小型企業8789家。從事采選業的礦山企業數為461.4萬,礦石年產量為241萬噸。按所有制性質分,我國國有控股企業366家,集體企業3501家,法人企業88家,私營企業4994家,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14家。1999期間,全省礦山企業產值達到21736億元(位居全國前十),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礦業發展在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1.能源礦產:建立了連邵、資興、白沙三個礦務局和以煤壩、辰溪、譚家山、李群煤礦為主體的較大的江南煤炭工業基地。所用的礦產有煤、石煤、鈾和地熱,其中煤是主要開發利用的。2001年,全省共有煤礦2269座,其中中型煤礦23座,小型煤礦2244座。從事煤炭開采業的人數為654.38+094.500人,煤炭產量為2944.33萬噸。煤炭自給率在70%以上。石煤產量86.07萬噸,多為小礦,有74 * * *。只有1國有鈾礦在開采。寧鄉、汝城等縣利用地熱資源建立了旅遊區、度假村和療養院。
2.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呂林燕集團公司、桃江錳礦和湖南冶金企業集團公司為主體的鐵錳礦資源開發、生產和加工基地。小鐵礦100座,中型鐵礦2座,年產鐵礦石1.51.66萬噸。大型錳礦1座,中型4座,小型119座,年產錳礦1194200噸。小型釩礦山8座,年產釩礦石654.38+0.85萬噸。
3.有色金屬礦產: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李梅鉛鋅礦和株冶、水口山礦務局、李三集團為主體的鉛鋅礦采選冶工業基地,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的銻生產加工基地,以柿竹園、瑤崗仙、川口鎢礦和株冶硬質合金廠為主體的鎢生產加工基地。以發展鎢、銻、鉛、鋅、銅、錫等礦產為主。2001年有色金屬礦山280個,其中大型4個,中型16個,小型260個。礦山企業從業人數41,000人,年產量1,342,300噸礦石。鉛鋅礦163,鎢礦25,錫礦39,銻礦23。主要有色金屬礦產綜合利用率60-70%,綜合回收率40%左右,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4.貴金屬礦產:建立了以郴州礦業公司、黃金東金礦、高家坳金礦、龍王山金礦為主體的黃金生產加工基地。全省共有133座金礦。2000年黃金產量為414噸,占全國的2.9%。全省沒有獨立的銀礦,主要是有色金屬礦物冶煉過程。1999年白銀年產量317.31噸,占全國白銀總產量的25.44%,屬於白銀加工生產大省。
5.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礦產:從事稀有、稀土礦產生產加工的基地主要有株洲硬質合金廠、桃江稀土金屬冶煉廠、益陽鴻運稀土有限公司、湘南稀土金屬材料研究所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全省有小型鉭鈮礦11座,年產量1萬噸。稀有金屬礦物鈹和分散元素礦物鎘、銦、鉈、鍺、鎵、硒、碲等。主要在冶煉過程中綜合回收,鋰、鋯、銣、銫等稀有金屬礦物和磷釔礦、獨居石等稀土礦物尚未開發利用。
6.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李湘鹽礦為主體的鹽生產加工基地,以邵峰集團、雪峰集團、瀟湘水泥集團、東江水泥廠為骨幹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嶽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使用的主要礦物有水泥石灰石、玻璃砂巖、石墨、高嶺土、石膏、大理石和花崗巖等裝飾建築材料,磷、硫、重晶石、巖鹽、海泡石、螢石、冶金白雲石、熔劑石灰石、耐火粘土等。* * *非金屬礦5898處,其中大型礦5處,中型礦25處,小型礦5867處。按礦種分,磚粘土礦1912,建築石料和制灰用石灰石礦12965438,建築砂968,其他礦1696。礦石年產量為65438+9400萬噸。
7.礦泉水:全省礦泉水生產企業31家,年產量24.65萬立方米。
(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截止1999年底,礦山廢渣累計貯存量達到2.22億噸,占工業廢渣總量的86.8%。采煤排放的廢渣占總貯存量的36.94%,湘中采煤排放的廢渣達6500萬噸。各類礦山* * *占地20.05萬公頃,其中耕地41.7萬公頃。
近年來,各地加強了礦山環境的恢復和治理。1999年礦山企業廢水廢氣治理總費用約為140萬元。在土地開墾方面取得了壹些進展。截止1999年底,復墾土地面積6000公頃,復墾率14.4%,恢復植被2800公頃,綠化率7.6%。在礦山環境保護、立法、調查、尾礦廢石綜合利用、典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有所起步,並取得了壹定成效。
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質勘探投入不足,後備資源短缺。地質找礦投入減少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勘查工作停滯不前,導致煤、鐵、錳、銅、鉍、銻、錫、鉬、砷等礦產資源增長速度低於消耗速度,主要礦山資源面臨枯竭。有色金屬總公司13骨幹礦山中,已有7個因資源枯竭而陸續關閉。壹些知名大中型礦山以目前的儲量消耗速度只能維持6-8年,部分礦業城鎮將因資源枯竭而衰落。
2.采礦結構不合理。壹是礦井數量過多,規模過小,小礦井占全省礦井總數的99.03%;二是采選冶結構失衡,采選能力小,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三是礦產品深加工和高精產品率低,礦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有色金屬深加工產品占產品總量的10%;四是非金屬礦物制品發展相對落後。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大多數國有礦山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集約化程度低,資源利用率低。礦山企業的“三率”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只有25%左右的礦可以綜合利用,只有40%左右的礦種得到了綜合利用。
4.省外資源利用單壹,資源供應保障風險增加。不存在通過投資入股取得省外或國外礦產資源的情況。隨著全球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對礦產資源壟斷的加劇,直接通過貿易獲取資源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
5.礦山的開發利用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采礦活動破壞的土地和植被面積已達1748.09km2,占全省面積的0.83%,局部發生大面積水土流失。采礦引發的地面沈降、地裂縫、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以及鉛、鎘、汞、砷等元素的汙染,對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威脅和損失,引發了壹系列社會問題。由於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土地復墾率和綠化率過低。如果不加大力度,預計到2010年,將有2518.58km2的土地因廢渣堆存、荒地和水土流失而遭到破壞,占全省面積的1.19%。
6.礦產資源開發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礦產行政管理有待提高。壹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缺乏宏觀調控,鎢、錫、銻等優勢礦種過度開采;二是礦產資源勘查雖然實行了統壹管理,但勘查隊伍多頭管理,堵塞了地質資料,浪費了投資;三是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礦業資本市場不發達、不規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融資渠道不暢,現有體制機制不完善;四是礦業發展環境有待進壹步改善,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五是地礦行政基礎工作薄弱,市縣礦政專業技術力量不強,執法監管力度不足。
四。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和可獲得性分析
(壹)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其“十五”計劃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要求
1.隨著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要求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和保護程度。《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預測,“十五”期間全省經濟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九。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7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50元,人口控制在6800萬以內,城鎮化水平達到36%。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建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業的發展,以及壹般加工工業對礦產資源的普遍需求,對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的礦物原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據預測,到2005年,全省將需要煤炭4508萬噸,鐵礦石570萬噸,錳礦1萬噸,銅精礦25000噸,磷1.55萬噸。
2.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優化和升級礦業結構,建設和鞏固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礦業。資源利用的方向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產業鏈和產品鏈要形成和延伸。
3.為協調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建立以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和化工為特色的礦業開發布局。
4.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成果要求盡快改變礦產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式,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節能降耗水平。
5.中國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進壹步建立全方位開放的礦業格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有利於我省鎢、錫、銻、石墨、鉛、鋅、錳、陶瓷等優勢礦產品及其制品的出口,有利於省外石油、銅、鋁、富鐵礦、磷、鉀鹽等礦產資源的更廣泛利用,有利於穩定吸引外資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開發我省礦產資源,有利於促進我省對外勘探開發。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包括礦產品貿易、利用外資勘查開發本省資源和境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在內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礦業格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6.改善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協調礦產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礦業及相關產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B)分析礦物資源的可獲得性
未來10年,全省礦產資源將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全依靠石油、天然氣、鉀鹽等。省外;煤、鉛、鎢、鋅、金、銅、鋁、銻、錳、鐵、磷、硫部分自給;有鈾、銀、錫、鉬、鉍、稀土、鈮、鉭、鹽礦、砷、石膏、高嶺土、重晶石、螢石、泥灰巖、石墨、海泡石、耐火粘土和玻璃砂巖,可以完全自給自足。
礦業經濟全球化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有利於我省擴大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但是,由於受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影響,國際礦產品市場變化無常,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我省礦產資源的供應安全,建立相對穩定的供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