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誌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擴展資料

《為政》***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壹步闡述。

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壹過程,是壹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壹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孔子這些話,是為了告誡後學,道德修養的過程是很漫長和艱難的,只有多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修成君子。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壹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註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壹條就是壹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百度百科--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