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世界戰鬥機發展史

世界戰鬥機發展史

戰鬥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

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鬥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壹種戰鬥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

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幹擾的難題,使飛機第壹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鬥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鬥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

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壹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鬥機同等重要的機種。

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鬥機加上導彈來滿足。

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

在戰鬥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鬥空戰”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壹架德國偵察機。

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壹次勝利。

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

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

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

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

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壹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

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

在這壹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壹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

另外壹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

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壹種發展趨勢有***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

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

新壹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鬥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采用氣冷,火力由采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

其中戰鬥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

戰鬥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壹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鬥機的發展已經到達壹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壹個世代的來臨。

短短幾年之間,戰鬥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裏,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壹階段戰鬥機的發展方向。

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壹代噴氣式戰鬥機。

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鬥機第壹次投入實戰,標誌著螺旋槳式戰鬥機的終結。

該階段的戰鬥機特征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準。

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壹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

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鬥機的作戰能力。

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鬥機。

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鬥機的另壹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鬥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壹要素。

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

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鬥機的***同特征。

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鬥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壹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

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鬥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

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鬥機

世界第壹架噴氣式戰鬥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

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制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壹架噴氣式飛機。

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

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鬥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鬥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鬥機。

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裏,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鬥機要快得多。

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鬥機使用。

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鬥機投入使用。

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鬥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壹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鬥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

此後,蘇聯米格—19戰鬥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

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制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鬥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

世界上第壹種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制成功的 “鷂式”戰鬥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制,機上裝有壹臺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

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

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鬥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壹倍、速度比自己快壹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鬥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鬥機

世界上第壹種變後掠翼戰鬥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

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采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

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

美國戰勝並占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

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

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鬥機、美國的F—14戰鬥機和英國、德國、意大利聯合研制的 “旋風”式戰鬥機也采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鬥機的壹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

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準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壹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鬥機來完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鬥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

70年代後,在新壹代戰鬥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鬥機

“隱身”戰鬥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鬥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

目前許多先進的戰鬥機已采用了壹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壹種真正的隱身戰鬥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戰鬥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鬥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

戰鬥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鬥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

公元1915年,第壹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壹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

這就是第壹架戰鬥機的誕生。

戰鬥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鬥機擊落。

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鬥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

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