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鹹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國家,創始人為洪秀全和馮雲山。洪秀全與少年時代的私塾同學馮雲山經過多年傳播拜上帝教,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鹹豐元年(1851年)初與楊秀清、蕭朝貴、曾天養、石達開等人在廣西金田村組織團營舉事,後建國號“太平天國”,並於鹹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同治十壹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後壹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太平軍的足跡先後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陜西、甘肅諸省,攻克過600余座城市,勢力範圍18省。太平天國失敗後,散布在長江南北的太平軍戰士向中國人民傳布了許許多多充滿著理想的故事,孫中山童年時代便以“洪秀全第二”自許,甚至湘軍被裁撤之後大部分人參加了袍哥會。
因清朝推行薙發令,太平天國蓄發、披發,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稱其為“長毛賊”、“毛賊”、“發賊”、“發匪”、“發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軍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稱其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就《禁止誣蔑太平天國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訂立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從此將“太平天國”、“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同治元年五月三日(1862年5月30日)天京被曾國荃包圍,後洪秀全命洪仁玕外出催救兵,“各守疆土,招兵固寵,不肯將國庫以固根本。於去歲十壹月奉旨催兵解圍,身歷丹陽、常州、湖州。殊各路天兵憚於無糧,多不應命。”其時黃文金鎮守湖州,“因道路不通,不能頒兵往援”,洪仁政也“就在湖州住下”,所謂因“道路不能”而不能往援,如確是實情,則是對援救南京不負責任的表現了。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饑後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被殺,(之前在太平軍入南京時亦有不少滿族平民遭到屠殺)。譚嗣同《北遊訪學記》:“頃來金陵,見滿地荒寒現象。本地人言:發匪據城時,並未焚殺,百姓安堵如故。終以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軍之至,不料官軍壹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而金陵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譚嗣同《仁學》:“壹經湘軍之所謂克復,借搜緝捕盜為名,無良莠皆膏之於鋒刃,乘勢淫虜焚掠,無所不止,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或至逾三四十年,無能恢復其元氣,如金陵其尤雕慘者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亦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壹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
洪仁玕、黃文金護送幼天王突圍。當幼天王、洪仁玕等被俘、失散的前壹天,康王汪海洋的大軍從瑞金北上正進攻寧都州城,與幼天王壹行相距只數十裏。但事實是,近在咫尺,而幼天王壹行竟孤立無援而敗亡被俘,原因不大可能是汪海洋不知道幼天王之所在——敗散的殘軍尚能得知與汪相距只六七十裏,只要願意,汪豈能探聽不到數十裏外蒙難的幼天王之所在?豈能做不到親身或派出精兵去主動迎護?其所以沒有,主要是對幼天王壹行不重視,心目中沒有幼天王壹行的地位。洪天貴福等與汪相距不遠,洪盡力想趕上汪,而汪則是“要往福建去”,其無意於幼天王可知
李世賢是汪的主帥,其力量、威望遠高於汪海洋,而李世賢早已對洪秀全、對洪族不滿,對洪秀全的戰略及某些政策不滿。李世賢在幼天王壹行進入江西之際卻到了廣東。英國駐廈門領事曾往訪長談,對李的才幹和在軍中的威信,極為推重。據稱:李極不滿洪秀全,認為昏庸無道,只是因不願意造成分裂他才沒有公開反對,今則可以自行其誌雲雲。處於這樣的思想狀態下,李世賢擺脫洪秀全還來不及,又怎會去迎接洪天貴福壹行?李世賢、汪海洋對“迎駕”、“護駕”至少是不積極的。這應是當時為什麽洪仁玕、幼天王等總“趕不上”他們的壹個重要原因。
同治三年九月九日(1864年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古嶺組)兵敗被俘,十月二十五日(陽歷11月23日)在南昌被殺。九月二十五日(陽歷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逃脫清兵追殺後四處亂走導致被盤出拿獲,十月二十日(陽歷11月18日)在南昌被淩遲處死。“偕王譚體元因埋銀二萬兩,後變了百姓,想挖銀子。”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與撚軍合並,於1865年在山東菏澤高樓寨摧毀了中原最後壹支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野戰軍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另壹支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野戰軍為江南大營),這導致了長城以南廣大中國本土已經沒有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大軍,清朝皇室不得不重用漢族地主私人武裝湘軍與淮軍而尾大不掉,為自己培養了掘墓人。東撚軍於同治六年十二月十壹日(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撚軍於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868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壹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撚軍袁大魁部,於同治八年(1869年)在陜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同治十壹年三月(1872年4月),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後壹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理論上是最後壹支太平軍。不少學者認為,應以李文彩部的覆滅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