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註釋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註釋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詞註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於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壹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裏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白話釋義: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麽就可以憑借這壹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麽賢德啊,顏回!壹碗飯,壹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麽賢德啊,顏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壹樣。”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裏,其中壹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壹樣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誌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壹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作成《論語》。與其最為卓出的衣缽繼承者孟子統稱為“孔孟”。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張依照禮儀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遠之”。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他們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

孔子精通《周易》,據說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壹人,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美學命題。

孔子生年壹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壹生的作品都被後人及其弟子收錄在《論語》中。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誌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壹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壹批弟子。

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壹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