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這是壹個成語,不舞之鶴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來譏諷人無能。
引證解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折獄》:“﹝費禕祉﹞方宰淄時, 松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
此成語的歷史典故
東晉有個叫劉遵祖的人年青時很被朝廷的官員殷浩賞識。殷浩便向中書令(官職名)庾亮推舉。庾亮壹聽很高興,就召來劉遵祖做自己的助手。見面之後,庾亮跟他談話。但這天劉遵祖的言談舉止與殷浩介紹的很不相稱,庾亮感到有些失望,就把劉遵祖比作"羊公鶴"。
因為過去西晉時,荊州(今湖北)長官羊祜養有壹只鶴,很會舞蹈。有壹次,羊祜向客人稱道這只鶴的本事。客人說:"那就欣賞壹下吧。"但鶴來了後,羽毛松散,壹副懶散的樣子,遲遲不肯起舞。所以庾亮用其來比劉遵祖。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他人或自己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