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貞觀六年夏歷四月,太宗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裏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臺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閃耀雲霞,遮蔽日月之光輝。看他興建宮殿使山川移動流水環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欲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當到了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裏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舒適的清涼,實為居住的好場所,修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也不能超過它啊。
太宗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壹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百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壹中國,後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僥,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過不同語種的;輾轉翻譯而來朝見;西到輪臺,北抵玄闕,都並入版圖而設置地方州縣,把那裏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 年景風調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壹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借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壹個人的謀略。(皇帝)舍身以利天下黎民,風裏來雨裏去,壹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壹樣變成了幹肉的形態,手腳上結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困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從而心曠神怡。聖天子愛護每壹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制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舍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於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樸,壹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墻壁夾雜著新塗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葺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正體現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麽作為,大聖不妄自制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裏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果又沒有,(要解決這壹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太宗皇帝心裏對此壹直念念不忘。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和長孫皇後在九成宮散步,沿途觀賞樓臺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裏的土地,略顯濕潤,於是用手杖掘地並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隨之流湧出來,於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過石渠)往南灌註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於雙闕之下;流泉貫穿於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紫房宮;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蕩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由於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間,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寶。據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定的法則和規範,那醴泉就會在宮廷之間出現”。《鹖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達於眾生靈,那就會出現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愈”。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無不歡躍並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並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的“明聖”。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聖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結果帶來災禍的先例)。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征,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無術之人所能發揚光大的!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於史冊,故敢於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皇帝順應時運,統壹天下,承受千載難逢的時運而為天子,為萬眾生靈所瞻仰;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真是空前絕後,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皇帝)掌握天下的權柄並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過去不見文字記載的、開天辟地以來不向中國臣服的(都來親附),這些來朝的外國君臣冠冕重重,把作為見面禮的珍寶都陳列出來。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著其神妙之跡象不可度量。(古《擊壤歌》唱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連上天之功都不感謝,又怎能知道皇帝對百姓之功!天道運行,人們嗅之無味聽之無聲,但萬物賴之以生,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因之以變化形態,物類的本體隨天造的感應而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而致福,雖然德行細微天道也會響應(回報),這是十分明白的。(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眾多紛雜巨大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烏從太陽中出現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用筆記載.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臨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給人世帶來喜悅,使水(醴泉)從盈滿處流向虛處,從而潤澤下土,水聲潺潺,水質透明潔凈,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體如明鏡般清澈,這樣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盡.(醴泉的出現)說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而我們的天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並不以吉慶為吉慶,居室崇尚茅屋,不以遊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以天下的百姓為憂。人們都愛那花的美麗,我卻取其果實的實用,去浮華而歸於淳厚,棄枝葉而返回根本,以質樸代替文飾,居高處就要計慮防止下墜,端盛滿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這些,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隨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
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僥 ,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壹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壹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壹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壹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註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於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鹖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寔扶明聖,既可蠲茲沈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光前,登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辟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