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找到壹些註釋了。
遊武夷山記·(清)袁枚凡人陸行則勞,水行則逸。然遊山者,往往多陸而少水。
惟武夷兩山夾溪,壹小舟橫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聲響。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洵遊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宮(1),下曼亭峰(2),登舟,語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3),倘過壹曲,汝必告。”於是壹曲而至玉女峰(4),三峰比肩,睪如也(5)。
二曲而至鐵城障(6),長屏遮迣,翰音難登(7)。三曲而至虹橋巖(8),穴中庋柱栱百千,橫斜參差,不腐朽亦不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書院(9)。六曲而至曬布崖(10),崖狀斬絕,如用倚天劍截石為城,壁立戌削(11),勢逸不可止。
竊笑人逞勢,天必夭閼之,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淩逼莽蒼(12),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遊(13),山愈高,徑愈仄,竹樹愈密。壹樓憑空起,眾山在下,如張周官《王會圖》(14),八荒蹲伏(15);又如禹鑄九鼎(16),罔象、夔魈(17),軒豁呈形(18)。
是夕月大明,三更風起,萬怪?踔,如欲上樓。揭煉師能詩(19)與談,燭跋(20),旋即就眠。
壹夜魂營營然(21),猶與煙雲往來。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巖(22),是武夷之八曲也。
聞九曲無甚奇勝,遂即自崖而返(23)。嘻!余學古文者也,以文論山:武夷無直筆,故曲;無平筆,故峭;無復筆,故新;無散筆,故遒緊(24)。
不必引靈仙荒渺之事。為山稱說,而即其超雋之概,自在兩戒外別豎壹幟(25)。
余自念老且衰,勢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請嘆觀止(26)。而目論者猶道余康強(27),勸作崆峒、峨眉想(28)。
則不知王公貴人,不過累拳石,浚盈畝池,尚不得朝夕遊玩;而余以壹匹夫,發種種矣(29),遊遍東南山川,尚何不足於懷哉?援筆記之,自幸其遊,亦以自止其遊也。---------------------------------------------------------------------------------- 作者:塌鼻子先生-- 發布時間:2005-4-30 0:01:47-- 註釋:(1)武夷宮:即沖佑萬年宮,在大王峰南麓。
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名天寶殿。後改會仙觀,清名沖佑萬年宮。
(2)曼亭峰:即幔亭峰,壹名鐵佛嶂。其形如幄,頂平曠。
相傳有神人降此峰,自稱武夷君,設宴請眾鄉人。(3)九曲:武夷溪水曲折,中有九個較大的彎道,故稱九曲。
三十六峰即在九曲之內,自宋以來有“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之語。(4)玉女峰:山形孤峙獨秀,如美女佇立,故名。
周圍有妝鏡臺、浴香潭等景。與兜鍪峰並立於二曲之溪南。
(5)睪(gāo)如:高的樣子。(6)鐵城嶂:亦名掛榜巖。
山石黝潤,深蒼如鐵,壁立如板,故名。(7)翰音:《禮記·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
也指飛向高空的聲音。《易·中孚》有“翰音登於天”之句。
此處或可釋為飛禽難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飛的聲音也超越不過。(8)虹橋巖:在三曲,山懸崖洞中架有橋板,歷千年而不朽。
(9)文公書院:初名隱屏精舍、武夷精舍,在五曲,為宋朱熹講學處。宋末擴建為 *** 書院,有仁智堂、隱求室、晚對亭等,今多圯廢。
(10)曬布崖:在六曲。崖上平坦,如劍削然,垂直豎立。
(11)戌削:陡峭。(12)莽蒼:指天空。
(13)天遊:天遊峰,在仙掌巖邊。以其高聳入雲,人行其上如遊天上,故名。
峰頂有壹覽亭。又有天遊觀、胡麻洞、妙高臺等勝,稱武夷第壹勝地。
(14)周官《王會圖》:周公以王城建成,大會諸侯,創朝儀貢禮,史官因作《王會篇》,以紀之,見《逸周書》。後人繪諸侯百官朝拜盛況為《王會圖》。
(15)八荒:八方蠻荒之地。(16)禹鑄九鼎:傳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以象百物。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17)罔象:傳說中的水怪。
夔(kuí):傳說中山林中的精怪。魈:山林之怪。
《抱樸子·登涉》雲形如小兒,獨足向後。(18)軒豁:形象鮮明。
(19)揭煉師:好揭的道士。煉師是對道士的尊稱。
(20)燭跋:蠟燭點完燃盡。(21)營營:往來盤旋貌。
(22)小桃源:在三仰峰下。宋天聖年間,石崖坍疊,相倚成門,過石門則有田園廬舍,類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故名。
伏虎巖:在八曲,狀如羅漢伏虎。(23)自崖而返:語出《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自崖而反。”
後常用作送別之辭。這裏借用字面意思,意為到此而回頭。
(24)遒緊:結構緊湊,語言精煉。(25)兩戒:《新唐書·天文誌》:“壹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兩戒,南戒相當於四川、陜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壹帶,北戒相當於青海、陜北、山西、河北、遼寧壹帶。在兩戒外,指與天下名山氣勢不同。
(26)觀止:言所見臻於完美,無以復加。(27)目論:從表面上揣度。
(28)崆峒:在甘肅平涼市西,為西北名山。峨眉:在四川峨眉縣西南,山勢雄偉,多石龕洞穴,有雲海偉光之勝景。
(29)種種:頭發短少的樣子。喻年老。
2. 《遊武夷記》的全文翻譯以七夕前壹日發建溪[1],百裏,抵萬年宮[2],謁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3],履漢祀壇[4],即漢武帝時所謂“乾魚薦武夷”者也[5]。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為大王[6];次而稍廣,為幔亭[7]。按魏誌[8]:“魏子騫為十三仙地主[9],築升真觀於峰頂,有天鑒池、摹鶴巖諸勝。
以始皇二年[10],架虹橋而宴曾孫,奏‘人間可哀’之曲。”今大王梯絕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蟬咽衰草矣。
玉女兜鍪之下[11],數裏,為壹線天[12]。道經友定故城[13],虎為政,遊人不敢深入。
兩崖相闔者裏許,中露天光僅壹線。有風洞,白玉蟾斬蛇於此[14],今祠之,而肅殺之氣猶存雲。
移舟過大藏峰[15],踵禦茶園,萬磴而上,其山如鳥巢,蓋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16],為更衣臺。渡隔岸,謁朱子所讀書[17],拜其遺像,徘徊久之。
以壹徑入雲窩,陳丹樞修煉之所[18],存其石竈。出大隱屏以西[19],登接筍木梯鐵纜之路[20],視上則恐錯趾,視下則恐眩目;千盤而度龍脊,乃有仙弈亭可憩。
修竹鳴蟬之外,黃冠啟閉於丹房而已[21]。天遊雖稱崔嵬過之[22],然迢梯可肩輿入[23]。
登壹覽臺[24],於是三十六峰之勝,可屈指數矣。復命舟裏許,過隘嶺,為陷石堂。
小橋流水之中,度石門而桑麻布野,雞犬聲聞,依稀武陵。又叫靈巖:魏國人王子騫。
兜鍪(móu)。此處指乘轎,其山如鳥巢。
[27]逢(péng),依次稱壹曲……至九曲。叩巖石,雞犬聲聞。
武夷山最大的巖洞。玉女兜鍪之下[11],遊人不敢深入,曾任南明唐王禮部尚書:道士的別稱,崇陽溪畔、季氏。
[12]壹線天,巍然首出。***有九個大的彎曲,為壹線天[12],字能始。
太姥(mǔ)。 [18]陳丹樞:改變,履漢祀壇[4],於是三十六峰之勝:峰名。
以別澗出崇安溪之西楚道上。 [2]萬年宮;次而稍廣,洞旁為道院。
是遊凡以次達九曲矣[28],拜其遺像,即漢武帝時所謂“乾魚薦武夷”者也[5],又選輯上古至明代詩歌。修竹鳴蟬之外:轎子。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219年):大王峰。泛舟溪上?”[1] 編輯本段作品註釋 [1]七夕。
[25]武陵之境,是之謂夫,衣裾入翠微盡濕。易裸服:陳省,有人奏請祭祀各方神靈以擬出規格,乃歸萬年宮,蓋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16],依稀武陵之境乎[25]。
[26]鼓子峰,侯官(今福建閩侯)人。 [31]不少概見。
天柱:魏國人王子騫,可以望群峰。 [29]水簾。
始皇遣方士徐市求仙海上[30]。 [16]魏王,登接筍木梯鐵纜之路[20]。
任四川右參政,黃冠啟閉於丹房而已[21],存其石竈。”今大王梯絕不可登,今祠之。
[5]“乾魚薦武夷”。又稱紗帽巖。
欲稱武夷宮,何其盛也。 [11]玉女,隨後張湛,而肅殺之氣猶存雲。
[1]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皇明十六名家小品集》,為大王[6]:代指桃源洞、馬鳴主:農歷七月初七:峰名。明亡後,木石棧道。
著有《石倉集》:傳說戰國末魏王子騫訪道,因著《野史紀略》被劾削職。作者所遊覽的是福建崇安縣境內的武夷山。
[9]魏子騫。語雲。
寬約1米:即天柱峰,為幔亭[7],記述了沿九曲溪所見的山水名勝。 [28]九曲,萬磴而上,穿修篁五裏。
從洞底仰視:改穿袒露身體的衣服,考察了有關道教傳說的遺跡,1583年(萬歷十壹年)隱居在雲窩:峰名。道經友定故城[13],在大王峰北側:陳友定。
[30]徐市。呼鄉人為曾孫。
[10]始皇二年?又按魏子騫遇張湛十三仙,唐朝建築。 [3]玉皇、《蜀中廣記》。
[15]大藏峰,度石門而桑麻布野:“余考《武夷祀典誌》,其中有“武夷君用乾魚”說,封紫清明道真人:道教尊神:漢武帝所立祭祀武夷君的壇:在武夷八曲。清兵入閩。
[32]山靈,則知人主之媚於神仙所從來矣,為陷石堂、二魚氏等十二人也到武夷山修煉。按魏誌[8]:峰名。
漢祀壇,海拔530米。風景近似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武陵桃花源,相為鉤連,謁朱子所讀書[17]。
後遂稱十三仙:《三國誌》中魏誌:登上,元末統領福建八郡的平章,視上則恐錯趾、顧思遠,百裏,架虹橋而宴曾孫,陳丹樞修煉之所[18]:此指存養本性。 [22]天遊:又名萬年觀,長約200米,奏‘人間可哀’之曲。
[6]大王,築升真觀於峰頂。夫山靈之不以此易彼[32]:南宋學者朱熹,有天鑒池:峰名,武夷君在幔亭峰大會鄉人:玉皇大帝。
[7]幔亭、趙元。 [33]修真:‘遺榮可以修真’[33]、摹鶴巖諸勝:道士,詳哉其言之?而後無聞焉,為更衣臺,數裏,壹名徐福。
天遊雖稱崔嵬過之[22],可屈指數矣。以始皇二年[10]。
天啟間官廣西參議。 [4]履、胡氏,是著名的道教勝地:水簾洞。
[23]肩輿:水名。此指《武夷祀典誌》對徐市求仙事不見壹點兒記載,過隘嶺,逢然作鼓聲[27]。
易。小橋流水之中。
出大隱屏以西[19]。 [17]朱子。
登壹覽臺[24]:山神,自縊山中,***推王子騫為主,踵禦茶園,特別是根據《武夷祀曲誌》的記載,下與三個巖洞相連:峰名、白石先生,幔亭亦惟秋蟬咽衰草矣。 移舟過大藏峰[15],巖頂呈現天光壹線。
曹學佺曰,乃有仙弈亭可憩,而武夷不少概見[31],虎為政。渡隔岸:鼓聲。
[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曹學佺(1574—1647),徘徊久之。兩崖相闔者裏許。
閩江上遊;千盤而度龍脊,號石倉,抵萬年宮[2]:不見梗概,何以故:九曲溪。以壹徑入雲窩,入武夷山。
有風洞,白玉蟾。
3. 袁枚 遊武夷山記翻譯凡是人在陸上行走就容易疲勞,在水上行走就比較安逸。但是對於遊山的人來說,往往陸地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兩山中間夾著壹條小溪,壹條小舟搖曳著往上走,溪流湍急,發出聲響。遊客有的坐有的臥,有的躺著臉朝上,只要感到舒適哪種姿勢都行,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這是遊山最好的去處了。
我投宿在武夷宮,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對帶路人說:“這座山有“九曲”的稱號,如果每經過壹曲,妳壹定要告訴我。”於是第壹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壹樣高,就像高地。第二曲到了鐵城障,長長的屏障層疊不窮,在雄厚的聲音也難傳進去。第三曲到了虹橋巖,洞穴中的木頭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橫的、斜的參差不齊,既不腐朽也不掉落。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書院。第六曲到了曬布崖,懸崖的形狀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劍砍斷石頭作為城墻,聳立著就像刀削壹般,氣勢無法抑制。我暗笑人憑借權勢逞強,上天必定會懲罰他,只有山勢縱橫直刺雲霄,淩駕在莽蒼大地之上,而上天卻不發怒,為什麽?第七曲到了天遊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壹座樓閣憑空而起,眾山都在樓閣之下,就像張周官的《王會圖》,八個方位的地勢都蹲伏在它下面;又好像夏禹鑄就的九鼎,呈現出罔象、夔魈,軒豁(三座大鼎)的形狀。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風刮起,各種怪音喧囂,就像要上樓來。揭煉師擅長詩文和談論,蠟燭燃盡,立即就入睡了。我壹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煙雲景色。地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巖,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聽說第九曲沒有什麽出奇的景色,於是從山崖下返回。
啊!我是學古文的人,用文章談論山水:武夷山就像文章沒有直筆,所以曲折;沒有平筆,所以陡峭;沒有重筆,所以新奇;沒有散筆,所以緊湊。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類的事。概括來說這座山,它的超逸雋秀的氣概,在兩界(天地)之外獨豎壹幟。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也不能到別的山遊覽了,能夠到達這座山,就嘆為觀止了。但是見到我的人說我依然健康強壯,勸我到崆峒、峨眉等山遊覽。他們不知道王公貴人,不過堆積些拳頭大的石塊,遊玩壹畝大的池塘,還不能每天都能夠遊玩;而我作為壹個平民,頭發斑白了,遊遍了東南地區的山川,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揮筆記下來,慶幸自己能夠出遊,也借此表達將要停止以後的出遊。
4. 《遊武夷記》曹學銓 全篇譯文遊武夷記[1] [明] 曹學佺 以七夕前壹日發建溪[2],百裏,抵萬年宮[3],謁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4],履漢祀壇[5],即漢武帝時所謂“乾魚薦武夷”者也。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為大王[6];次而稍廣,為幔亭[7]。按誌[8]:“魏子騫為十三仙地主[9],築升真觀於峰頂,有天鑒池、摹鶴巖諸勝。
以始皇二年[10],架虹橋而宴曾孫,奏‘人間可哀’之曲。”今大王梯絕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蟬咽衰草矣[11]。
玉女兜鍪之下[12],數裏,為壹線天[13]。道經友定故城,虎為政,遊人不敢深入。
兩崖相闔者裏許,中露天光僅壹線。有風洞,白玉蟾斬蛇於此[14],今祠之,而肅殺之氣猶存雲[15]。
移舟過大藏峰[16],踵禦茶園[17],萬磴而上[18],其山如鳥巢,蓋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19],為更衣臺。渡隔岸,謁朱子所讀書[20],拜其遺像,徘徊久之。
以壹徑入雲窩,陳丹樞修煉之所[21],存其石竈。出大隱屏以西[22],登接筍木梯鐵纜之路[23],視上則恐錯趾[24],視下則恐眩目;千盤而度龍脊,乃有仙弈亭可憩[25]。
修竹鳴蟬之外,黃冠啟閉於丹房而已[26]。天遊雖稱崔嵬過之[27],然迢遞可肩輿入[28]。
登壹覽臺[29],於是三十六峰之勝,可屈指數矣。復命舟裏許,過隘嶺,為陷石堂。
小橋流水之中,度石門而桑麻布野,雞犬聲聞,依稀武陵之境乎[30]?於是望鼓子峰相近[31],穿修篁五裏[32],木石棧道[33],相為鉤連。叩巖石,逢然作鼓聲[34]。
巖下為吳公洞,洞旁為道院。 是遊凡以次達九曲矣[35],乃歸萬年宮。
從山麓走二十裏,遊水簾,亂崖飛瀑而下,衣裾人翠微盡濕[36]。以別澗出崇安溪之西楚道上[37]。
曹學佺曰:“余考《武夷祀典誌》[38],詳哉其言之[39],則知人主之媚於神仙所從來矣[40]。始皇遣方士徐市求仙海上[41],而武夷不少概見[42],何以故?又按魏子騫遇張湛十三仙,及宴曾孫,俱始皇二年事,何其盛也?而後無聞焉。
夫山靈之不以此易彼[43],明矣[44]。語雲:‘遺榮可以修真’[45],是之謂夫?”。
5. 誰幫我找下,遊武夷記 的譯文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裏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裏;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裏,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壹百多步,有壹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壹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洞穴,壹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壹,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遊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誌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誌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遊三遊洞記劉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小題:C
小題:襯托出了遊者不畏艱難尋幽訪勝的濃厚興致,表現了三遊洞位置的“荒遐僻陋”,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了伏筆。(答出兩點即可)
小題:三遊洞是因白樂天等三人***遊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遊覽。
小題:無
參考譯文: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向西北方向從陸地走二十裏,靠近江的北岸,(這就是)所說的下牢關。路很狹窄,不能行走,於是下了車,登上船.坐船走了壹裏左右,聽見兩崖之間有很大水聲,於是再次下船登陸,順著狹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壹直登上山的頂峰。然後又用繩子拴著從高處滑了下來,(只見)下面的土地漸漸平坦,有壹塊大石頭覆蓋壓著擋住了道路。於是彎著腰低著頭,經過巨石下面出來。壹出去便見非常開闊平坦的壹個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為三個門,就像三開門的房子。
中間的室像正屋,右邊的室像廚房,左邊的室像別館。洞中間有壹石頭像 *** 下垂著,敲擊它,它發出的聲音像鐘聲壹樣清脆。左室外面有壹塊小石頭突出直立,(形狀)方方正正,敲擊它聲音像磬聲。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擊它就發出“逄逄”的鼓聲。背後面還有壹塊石頭像床,可以坐。我與二三個壹同前來的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幫助它使它更響亮了。向下看是壹條深溪,水聲潺潺,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的。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尋,量詞,八尺為壹尋)的翠綠的山壁,山壁下面還有小路,樵夫們唱著歌,歌聲縷縷而不斷絕。
以前唐時白樂天(居易)從江州司馬遷官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從通州將要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會,喝酒十分高興,留戀不舍,不忍離別,於是壹起來這洞來遊玩,“三遊洞”因為他們三人而得名。後來,宋朝時歐陽永叔(修)及黃魯直(庭堅)兩個人都因為被排斥貶謫到這裏,相繼來此洞遊玩,有的還寫了詩文來紀載這件事。(此時)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誰排斥過我呢?誰使我貶到這裏的呢?陪同我壹起來遊玩的,是本地學使陳公的兒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裏,也沒有上面說的那些原因。而陳公因為公務這次沒能壹起來, 既然如此那麽(如果)他來了,那又是幸運還是不幸運呢?
像樂天、微之這類人,就是世俗所說的偉人,能夠在那壹時代名聲顯赫,所以凡是他們足跡到過的地方,都有用來傳到後世的,而這個地方也能夠憑借人而很顯耀。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險峻的地方,和蟲兒鳥兒到這個地方去去來來又有什麽不同呢?雖然這樣,但山川的美麗景致,如果使它們處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麽那些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來遊玩。不過放置在荒涼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風景)並沒有顯現在外面,人們也無法來親自領略它的美好。唉,這哪裏是壹個人的不幸呢?
7. 遊天目山記文言文翻譯連日來陰雨綿綿,讓人煩悶得很。
我們到了雙清莊時,天氣稍稍轉晴。雙清莊在天目山腳下,和尚們留我們住在雙清莊上。
和尚們的房間裏很講究。溪水沖激到山石上,發出響聲,整夜在枕邊作響。
石簣朦朧中錯把這種聲音當作下雨,煩透了,怎麽也睡不著。第二天早上,和尚送來早茶、早飯,招呼石簣起床。
石簣感嘆說:“下著這麽大的暴雨,能到哪裏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遊罷了!”和尚說:“天晴了,風和日麗,天氣極好。那響聲是溪流的聲音,不是雨聲。”
石簣大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我們壹口氣喝了好幾杯茶,立刻壹同出發,去遊覽天目山。
8. 《徐霞客遊記》之《遊武夷山日記》譯文譯文:二月二十壹日 走出崇安縣南城門,尋覓乘坐的船。
西北面壹條溪水從分水關流來,東北面壹條溪水從壹 溫壹 嶺關流來,匯合後流註於縣南,通過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順流而下三十裏,見溪邊壹座山峰橫斜,壹座山峰獨立高聳。
我感到驚詫而很註意,那橫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聳的就是大王峰了。山峰南面有壹條溪流,向東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彜溪了。
沖佑宮背面依傍山峰,前臨溪水。我想先抵達九曲,然後順溪流探勝歷奇,於是舍棄沖佑宮而不登其門,逆流而進。
流水很急,纖夫們赤腳行走於溪流之間以挽船前進。第壹曲,右邊是幔亭峰、大王峰,左邊是獅子峰、觀音巖。
而溪流右邊瀕臨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幾乎遍滿題詩、刻字。二曲的右邊是鐵板幛、翰墨巖,左邊是兜鍪峰、玉女峰。
而鐵板幛的旁邊,崖壁陡峭筆立,其間有三個孔穴,作“品”字形狀。三曲的右邊是會仙巖,左邊是小藏峰、大藏峰。
原文:二月二十壹日 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壹溪自分水關,東北壹溪自壹 溫壹 嶺關,合註於縣南,通郡、省而人海。
順流三十裏,見溪邊壹峰橫欹,壹峰獨聳。余咤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
峰南壹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彜溪也。沖佑宮傍峰臨溪。
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溪間以挽舟。
第壹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巖。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遍。
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巖,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
三曲右為會仙巖,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出處: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之《遊武夷山日記》。
擴展資料:
例如萬歷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遊;泰昌元年(1620)出遊63日;天啟三年(1623)出遊54日。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巖棲,遊行無礙”,這期間歷遊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誌銘》,說他的遊歷“最奇者,晚年流沙壹行,登昆侖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余裏,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徐霞客的遊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
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遊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誌也。”
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壹篇”。《徐霞客遊記》形成壹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遊記》的第壹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