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1886年是哪壹年,1886年出生的名人

1886年是哪壹年,1886年出生的名人

1886年是哪壹年

在很多人印象中,19世紀末的清朝是腐朽沒落的代名詞,被外國列強輪流欺辱,特別在1884年打贏了法國但外交還是認慫。但在1886年,大清國也用硬實力教別國做人,這次被教訓的是日本,這就是著名的“長崎”,將它作為國恥記入了歷史。

長崎

1886年7月,由於清廷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其實就是展示軍事實力。這也是中國鐵甲艦隊的首次訪問日本。其中鎮遠、定遠兩艦是亞洲當時更大鐵甲戰艦,北洋水師當時的實力亞洲之壹。

丁汝昌

8月1日,北洋艦隊抵達長崎港,首次目睹 中國的鐵甲巨艦的長崎市民擠滿了碼頭。望著威風凜凜的巨艦上龍旗高揚,人群中有了驚嘆,有羨慕、也有憤懣。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壹些水兵卻違反軍紀,前往當地作樂,並且不肯排隊,引發了和其他客人的鬥毆。聞訊趕來的長崎平息了事端,多名情緒激動的清兵前往警署繼續,並以將壹名日本刺成重傷,肇事水兵也受了輕傷並被逮捕。清朝水兵認為自己吃了虧,從艦隊上沖出400多人,直撲局。而艦上的12寸則調轉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面對大清國的堅船利炮,這下日本可沒脾氣了,只能乖乖的放人,還道歉賠償。

《長崎快報》對此作了報道,英國駐長崎領事也將寫進報告。李鴻章承認這次是由於中國水兵引起的,應該負主要責任,但同時他又認為因找妓引起的沖突只能算是小事。沒想到的是這個“小事”被在中國看來不算個事,但在日本卻引起巨大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挑釁和威脅,最終釀成了“長崎”。

8月15日,李鴻章授意全艦隊放假壹天,並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雖然丁汝昌明令水兵執軍械上岸,但大多數水兵都手執棍棒刀器,其中包括從日本古董店購買的日本刀。由於13日的糾紛所帶來的不滿,觀光很快演變為了械鬥。日本和長崎的市民“同仇敵愾”,埋伏起來中國水兵,數百名日本將中國水兵分割包圍,配合街邊市民展開石塊攻擊,中國的水兵也不甘示弱,奮勇反擊。事後統計顯示,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壹說10人死亡)。日本也5人,30人受傷。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北洋水師水兵

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奮。定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瑯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

可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卻沒有下令開火,喪失了把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機會。因為此時中法戰爭剛結束不久,清廷不願再度卷入新的戰爭。1887年2月,中日雙方簽訂協議,對各自的死傷者互給撫恤,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值得壹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撫恤金數額大大超出了清廷。換句話說等於向中國進行賠款。

這件事和平解決的背後,中國可能覺得不算個大事,但在日本方面卻直接了他們的意識,“中國”成了日本主流,“大力發展海軍”也成了日本國內的***識,“壹定要打敗定遠”,更作為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最終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以上就是與1886年是哪壹年相關內容,是關於長崎的分享。看完1886年出生的名人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