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探究性學生的基本特點應該包括如下幾點:
壹、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確定語文探究的起點
學習任務是探究性學習的壹個主要特征。什麽樣的任務能取得最佳的驅動效果呢?學生在走進文章之前是有壹定的知識背景和經歷體驗的,因此探究任務不能是零起點的,應在學生已知已有己會的基礎上確定,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起點。以己知為基礎,探究的思維力度更強,而思維力度;恰恰是學生探究的內驅力,能夠讓學生精力更集中,更容易進入高水平的思維狀態。《藤野先生》壹文,整節課的探究層次應該是:
1.文中的作者是什麽原因去日本的?
2.什麽原因讓作者離開東京去仙臺的?
3.在仙臺受到了什麽樣的待遇?
4.作者如何知曉與認識藤野先生的壹些“掌故”的?
5.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發生了什麽事?結果又怎樣?說明了什麽問題?
6.作者帶著醫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求學,又為什麽棄醫從文?
7.回國後,對藤野的懷念是什麽原因引起的?
8.為了尋求救國真理而去日本求學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我認為1-8的探究層次體現了非常清晰的教學順序,探究題目的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在這些題目的引領下,學生的探究能夠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但是,"教什麽"的前提是學生已經會了什麽,這個探究層次的設計關註到了教學順序的科學性,卻忽略了教學起點的合理性。對高中學生來說,前五個問題結合註釋完全可以自主閱讀解決,零起點的探究問題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價值不大,反而會消耗學生的精力,消磨他們的鬥誌。第6、7、8個問題是整節課的著力點,但壹步壹步地搭臺階搭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課堂時間己經過了三分之壹,學生探究的勁頭明顯不足。如果註意到了探究的起點問題,學生探究的熱情恐怕會更高。
二、探究的方向和方法
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可以由老師限定,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定。在學生還沒有養成探究的習慣、沒有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之前,老師要幫助學生選定探究的方向,至少要幫助學生調整探究的方向,而且要在探究方法上提供盡量全面的幫助,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找到方法,循序漸進地由教師限定逐步過渡到學生自主選定。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們不能單純地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例如在《荷塘月色》壹課的設計中,某教師先讓學生交流初步閱讀的感受,然後利用多種途徑查找相關資料,選題探究,學生***同討論分析後,選定了五個題目:
1.淺析《老王》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2.分析《老王》中"我"的形象。
3談《老王》中比喻手法的使用。
4.《老王》中煉字藝術例說。
5.談《老王》寫作的藝術手法。
選定題目後,老師詳細說明探究方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選擇感興趣的話題寫鑒賞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間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了解到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還不夠,還要進壹步考慮作者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引起情感變化的觸發點是什麽。寫分析文章的時候壹定要扣緊原文。
2.探究語言特點首先要找出有特點、有味道的語句,然後把這些語句分類,發現***同點,再逐句分析表達效果。寫賞析片段不能空說、空評,壹定得用具體的詞句作例子來支撐觀點。
3.分析別人的評價文章,要在論點、論據、論證上下工夫,依據原文看他的觀點、例子、論證方法是否站得住腳。自己要有明確的觀點,不能被別人的看法牽著走。
最後,老師批改學生閱讀探究後寫成的分析文字,根據學生的寫作內容分成“情感分析”,“語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三個組,課上交流三個小組的賞析文章,並由各組派代表回答同學提問,大家***同討論後得到探究結果。
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探究方向是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自主選定的。在選定方向的同時,教師還明確了探究的方法,這樣的探究過程給學生以後的選題探究提供了參照,學生在操作實施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方法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壹些探究方法,整個探究過程自然順暢。
從上面的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探究性學習與成人的科學研究是有區別的,它更強調探究的過程,強調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去參與、體驗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對方法的體驗和把握比探究結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換句話說,我們在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是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過程的推進中構建學生的探究意識,並不是真的要學生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學生開始使用的萬法可能不恰當,但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可以邊實踐邊思考、修正,最終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方法應該正是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所需要的,能夠支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其操作性越強越能夠激發學生進壹步探究的欲望。
三、引導探究深入的教學設計
探究是壹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如何使之深入下去呢?對於課內合作探究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教學組織形式的具體體現,巧妙的教學設計能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積極主動地探究,良好的探究過程也往往可以帶來良好的探究成果。我們可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采用以下手段:
1.開展批判性閱讀,激發探究的欲望。 批判性閱讀是壹種強調思考、評析的閱讀方法。它是構成自學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個體智力發展水平的標尺,是深入學習、研究和不斷進取的基礎。真正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是積極進取的,這就需要讀者獨立思考,通過批判與揚棄逐步獲得真知,而不是人雲亦雲,全盤接受。中學生可能不了解批判性閱讀的概念,但他們有批判的欲望,這種批判也符合正在發展中的學生的心理變化,能夠激發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
2.采用多種訓練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 活躍的思維狀態是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保證。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呢?新鮮的訓練方法常常能事半功倍。新鮮的訓練方法能夠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興味,進而激發深入探究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思考、樂於表達。筆者曾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設計情境。在《醉翁亭記》壹課中,請同學們聚焦在作者和百姓壹起飲酒的情境,想象壹下,作者當時會說些什麽。要了解他會說些什麽,首先要了解文章裏寫了些什麽,這個情境推動學生品味詞句、探究思考,進而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
(2)仿寫練習。實例略。
(3)填空練習。實例略。
設計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探究古文的特點及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探究的目的不只在於探究結果的展示,還在於教師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給予學生思考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以上三種訓練方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學生的探究成果在學習過程中借助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漸完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幫助。
3.強化誦讀指導,以誦讀帶動探究。 誦讀指導也是帶動探究的有效手段,怎麽讀反應的是怎麽理解、有哪些感悟。老師的範讀是對文本的二度創作,能夠營造探究的"情感場",學生在老師誦讀的氛圍中更容易走進探究的心理氛圍,更容易進入老師設計的探究情境,老師誦讀時重音和停頓的處理對學生的探究還有壹定的導向作用。老師讀帶動學生讀,學生讀帶動學生思考,探究就在誦讀的帶動下走向深入。
4.引入評論,增加探究的力度。 探究的方向確定以後,還要註意把握好探究的著力點。我們可以用引入評論的方式來突出著力點,增加探究的力度。
應該說,引導探究深入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使用手段的法則是有利於營造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圍,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具體的手段可以根據課情和學情不斷創新,而且要努力做到常變常新,以保證學生的探究狀態和探究成效。
四、探究結果的呈現方式
在課堂上呈現探究成果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發光體",保證學生探究熱情的持續。探究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多樣的,讀、說、寫都是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探究結果讀出來,這是比較感性的呈現方式,學生為了更準確地將探究成果展現出來,就會嘗試使用壹些誦讀技巧。誦讀容易創造交流感悟的氣氛,讓其他學生在對誦讀的思考、比較中重新審視、修正自己的觀點,使探究結果更成熟、更準確。
說出自己的探究結果或心得體會也是常用的方法。有人說,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發言時的精神狀態和遣詞用句都是他們探究成果的外化,教師能夠借助學生的外在表現發現問題,從而匡正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結果。在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聽眾也可以邊聽邊思考、鑒別,在"說出來"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在貢獻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寫出鑒賞文章是比較高水平的呈現方式,好多學生能說得清楚,但落實在文字上卻顯得艱澀,這是因為從思想到文字還需要壹個整理的過程,如果學生每次都能夠將探究結果形成文字,那會對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
在整個課內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示範、引導、矯正、評價的作用,使探究整體推進,幫助學生真正養成探究習慣、鼓勵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支持學生將探究進行到底。這樣,探究課就變成了沒有終點的課,探究就變成了壹個不斷延續的過程。
五、課內合作探究與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相結合
壹節課很難把壹個問題探究清楚,我們還要把探究延伸到課外,將短期探究學習與長期探究學習相結合、課堂合作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相結合。長期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是以課內的探究成果為基點的,是短期的課內探究的延伸和拓展。
怎樣實現課內合作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的融合呢?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和布置開放式長作業的策略。
例如壹位教師在《臺階》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使用了網絡課件。網絡課件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兩部分。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同解決對作品主題的理解這壹問題。教學順序如下:教師發布關於作品主題的幾種不同觀點,讓學生在網站上通過投票來分組,然後在網絡論壇裏發帖子討論,最後在論文欄裏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探究過程中,各組的版主把本組論文保存到與教師***享的文件夾裏,版主發言時再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同學和老師邊看邊聽,以助於理解,加深印象。課後,教師把各組論文上傳到課件裏,以保存學生智慧的結晶。在這節課結束後,如果學生還有想法,可以繼續登錄這個網站的留言板,表明自己的見解,教師和其他同學再給以回復,如此循環下去,這個《臺階》的網絡課件就超越了時空,成為師生研究《臺階》的永久陣地。借助這個網絡課件,學生以課內的探究成果為基點繼續進行課外的個人獨立探究,使對《臺階》的長期探究得以實現。
布置開放式長作業也是使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融合的好方法。所謂開放式長作業就是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壹個綜合性的探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探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探究性學習作業。例如在"新詞語的使用情況調查"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新詞語的基本特點、形成 原因、主要來源、使用人群等問題,要求學生用壹個月的時間搜集新詞語並按壹定的標準分類。壹個月後,學生***同交流搜集、整理的情況,並進壹步探究新詞語是否具有生命力、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和使用新詞語。在這個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課外獨立探究是由課內合作探究引發的,學生探究的熱情很高。第二次課內探究又是在課外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外探究為課內探究的深化準備了充分的條件。開放式長作業的效果顯而易見。
課內合作探究是對探究方法的體驗,課外獨立探究則是對課內所學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兩者有機結合,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感受會比較全面,因而也更有利於培養探究的思維習慣。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內容的豐富性。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探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學習成果。單就學習成果來說,其形式也是多樣的,如壹篇研究論文、壹份調查報告、壹次主題演講。豐富的評價內容需要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評價能夠促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教學策略的制定是壹項系統考慮各個教學要素,總體上擇優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 語文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的制定怎樣才能更加科學、完善是壹個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可以說對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探究永遠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