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古在壹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地震和各種自然災難日常化,使得這個民族從來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沒有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地大物博”裏紮實的安全感。“棄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誕生。日本人在潛意識中壹方面強悍自立,進攻性強,以進攻和主動來維護自己的生存;但又總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在飄搖的大海和廣闊的天地中無依無靠,被孤立;壹方面沮喪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和日夜勤奮為自己拼搏著前途,從不敢懈怠。他們懂得生活並不能永駐,腳下土壤時刻動蕩,危機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賞瞬間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開即雕零的“櫻花”圖騰,感激每壹天的生活與平安恩賜。抱怨和感恩結合在了壹起,形成了非常獨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圍與生活理念。
有關於“棄子”這壹說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後突然想到的。市子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成年後母親卻突然離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這惟壹的孩子拋給了生活的海洋,任憑她自己努力掙紮。孩子們被父母過早拋棄,父母突然無來由的消失不見,只剩下他們自己面對凜冽沈重的生活,這在壹系列日本電影裏都有表現,《無人知曉》是典型的代表,母親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幾個孩子壹邊艱難的維持生活,壹邊期盼母親的愛重新回來。但他們從不呼救,從不對外人說起自己被“遺棄”;即使母親再也沒出現過,小妹妹在家裏被慢慢餓死。孩子們如野草般的堅韌與這“被棄”生活的孤立殘酷形成劇烈刺目的對比。
園子溫的《庸才》,男孩佑壹的父母不僅不怎麽照管他,甚至經常折磨、打罵他;佑壹幾近崩潰與經常自殘,要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並不容易。面對生活我們別無他法,也許惟有像佑壹那樣滿含熱淚、吶喊著咬牙上路。這是在園子溫變態系列電影中難得壹見有社會良心的電影,它主要聚焦了在核電站事故與大地震之後,日本人普遍的迷茫與頹廢消沈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