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壹職。
夏朝宰相:(以下皆為史書所載的最高官職者)
(本文所有人物都沒有傳世畫像,所用形象多為後人所畫像、雕像、影視形象,所有圖片已與人物壹壹對應)
臯陶
臯陶(拼音:gāo yáo,註音:ㄍㄠ ㄧㄠˊ,南京官話:gao1 iao2,中古擬音:kau jeu,音同“高遙”,?-?),偃姓,又作臯繇、咎陶、咎繇(發音同前),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壹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取自清乾隆年間《歷代名臣像解》)
舜在任命禹擔任司空,治水的時候,禹萬分辭讓,推薦稷、契和臯陶擔任這壹職位。但是,舜還是把這壹職位交給了禹。並且對臯陶說:“臯陶,現在蠻夷侵擾華夏,壞人為非作歹,妳就擔任司法官(士),處刑要讓人信服,流放罪分為不同等級,而遠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臯陶上任後,定刑法,制教規,推行“五刑”、“五教”。從此, 社會 和諧,天下大治。
傳說臯陶還使用壹種叫獬豸的怪獸來決獄。獬豸類似羊,但只有壹只角。據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臯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史書上說臯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臯陶的成績,便把他封於臯。“臯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這描述的與蘇美爾、古猶太等文明肇始時神權祭司(巫師)主持的占蔔來審理訴訟案件的“神判”壹致。壹直以來有“臯陶造獄”的傳說,所謂“臯陶造獄,劃地為牢”,臯陶後來被奉為獄神。
臯陶歷經堯、舜、禹三世,功高德厚。臯陶曾經協助大禹治水。禹為了報答臯陶,把他封在臯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就此,臯陶成為古代六安國始祖,故今六安稱為臯城。
禹繼帝位後,為了尊重禪讓制,推舉臯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但是臯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傳說活到106歲。臯陶的死讓禹又把帝位讓給了伯益。
臯陶的墓冢遺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皖西大道北側。
禹念臯陶之功,封臯陶之後於英國、錄國。公元743年,唐玄宗追尊李唐皇室遠祖臯陶為皇帝,並上尊謚為德明皇帝。
契
契xiè(?-?),子姓,名契,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商高祖乙的祖先,也稱閼è伯。
有娀氏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為簡狄,小女兒為建疵,兩人都長的非常得美麗動人。同時也住在九重高的瑤臺上,每到進餐時,就有人在旁邊敲鼓作樂。
有壹天,帝嚳打發壹只燕子去看她們,燕子飛到她們的面前回旋著,嗌嗌地鳴叫著,壹時惹動了她們的歡喜,她們都爭著去捕捉這只飛鳴的燕子,終於燕子被蓋在了玉筐裏面。過壹會兒,打開玉筐壹看,燕子從筐裏逃出來,向北飛離,不再飛回,卻留下兩顆鳥蛋。簡狄和建疵失望的歌唱著說:“燕燕於飛!燕燕於飛!”據說這就是北方最初的樂歌。至於燕子遺留的那兩顆蛋,據說被簡狄吃掉,不久懷孕生下契。
另壹種說法是:簡狄和兩位婦人在河裏洗澡,看到燕子從天空墮下壹顆彩蛋,簡狄把這顆蛋含在口中,壹不小心卻吞下了肚,後來就懷孕生下契。
虞舜二十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處理洪水,另外契、後稷協助禹。十三年後,他們處理好洪水之後,契被虞舜封於商(今陜西商洛市商山所在),同時擔任為司徒(主要掌管土地、人民的官)。不久開始治理商。後來契去世後,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
後稷
棄(?-?),姬姓,名棄,又稱後稷jì,出生於稷山(今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
史籍記載,傳說棄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棄播種百谷。棄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號曰後稷,並被賜姓姬。後稷是姬姓、周人、周朝的始祖,又稱周棄。周人崇後稷為祖靈、稷神,以郊禮祭祀。後人稱後稷為農稷帝君、稷王、稷神或農稷神。
傳說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壹度被棄,所以他叫“棄”。相傳稷王曾於縣境南陲的中條山中教民稼穡,後稱此山為稷王山,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北魏太和十壹年置高涼縣,遂於隋開皇十八年改高涼縣為稷山縣。
《詩經·大雅·生民》講述了周部落關於天生後稷的起源神話。詩中載周人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壹作姜原)為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本來無子,於是她祭祀上帝求子,爾後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腳印的大指處,感到喜悅,不久便懷上了後稷。懷胎滿月後順利分娩,證明上帝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後不久,後稷被放置在狹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過的牲畜的保育養護;又被放在森林之中,得到了樵夫的照料;最後被置於凍實的河冰面上,又有飛鳥用雙翅覆蓋掩護他。這些都說明後稷得到了上帝神靈的保佑。後人不解後稷為何三次被母棄置於外,造出姜嫄“生子以為不詳棄之”的解釋,故而後稷得名“棄”。
“棄”之名最早出現於《國語》、《禮記》和《左傳》,這個誤解當在春秋戰國已經形成。胡承珙、顧頡剛等引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關於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異見棄”所以被棄於堤下的記述,認為戰國時人可能據此拘牽《生民》的神話故事,給後稷賦名“棄”。《史記·周本紀》亦有類似記載,姜嫄棄子後又感其神奇,遂養育成人,然因初欲棄之,故而名為“棄”。
後稷長到能夠爬行時就會自己尋覓食物。幼年時便有偉人的高遠誌向,他玩 遊戲 時,喜歡種植大豆、小米、麻、麥、小瓜等,種出來的莊稼都長得很茂盛。到棄長大成人後,喜歡耕田做農事,觀察什麽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麽,發現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裏種植和收獲,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如此他在母親有邰氏成家立業。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根據《尚書·堯典》及《尚書·臯陶謨》篇載“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帝堯聞知棄懂得稼穡之道,便舉用他為“農師”。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他播種百谷,並封他於邰(相傳今陜西省鹹陽市武功縣西南),號曰“後稷”,另外賜姓姬氏。後稷棄死後,傳位於子不窋(訛作不窟)。
《國語·魯語上》載“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禮記·祭法》則載“夏之衰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對比之下,後稷棄作為商代或夏衰商興之際的人物更合乎情理,“‘興’當‘衰’字之誤”。倘若後稷是唐虞夏時期的人物,其後有記載的先公只有十五世,且壹世壹人,然而後稷棄至文王昌十五世先公跨越唐虞夏商千二百余年、三十余世。唐·孔穎達指出,“稷至文王為十五世,計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許年,乃可充其數耳。命之短長,古今壹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推之,實難據信。”
後世史學家對此矛盾提出了多種解釋,但因年代久遠且史籍文獻匱乏,大多為推揣臆測,暫時沒有可靠依據。根據《國語·魯語上》的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韋昭註言,“柱為後稷,自夏以上祀之”,說明在烈山氏時代,柱是位稼穡能人,後人祭祀他為稷神“後稷”,而在周代,“後稷”壹詞已成為農官稱謂。楊寬等認為“後稷”原是稷神的稱謂,如同西周時稱土地之神為“後土”,“後”是對地下神祇的尊稱,對應上天的“帝”。
“後稷”成為農官之長的名位,乃是後世推崇稷神的緣故。把後稷說成是虞夏時期的農官人物,以及其後代世世承當後稷,實際是後起的遠古史傳說。又有解釋說不窋並非後稷棄之子,《周本紀》載“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譙周說這是“失其代數”的緣故,認為後稷之後有世系脫落的可能。漢代《史記·劉敬列傳》、《漢書·婁敬傳》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劉避桀居豳”,若屬實則《史記》所載後稷至公劉四世間應當有十余世。
或說“後稷”是虞夏時期的農官名位,周部落的首領世代擔任後稷,並非單指壹人。《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谷。”帝俊生後稷,帝俊源自上古上帝神話,與殷墟蔔辭所見之“高祖夋”相同,又解釋為帝嚳或帝舜。其中所謂“稷降以百谷”便是後稷由天上降下谷物種子的神話故事。又載“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不清是稷之侄或稷之子,然而《山海經·海內經》又稱叔均乃稷之孫。
周代禘、郊、祖、宗、報五種祭禮之郊祭的祭祀對象便是後稷。展禽說商代郊祭祭祀商先公冥因其“勤其官而水死”,而“稷勤百谷而山死”。郊祭要求祭祀牲口於國都南郊,《尚書·召誥》載營建東都雒邑時曾“用牲於南郊,牛二。”《史記·殷本紀》引《尚書·湯誥》篇統稱大禹、臯陶、後稷為“三公”,評價他們“久勞於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尚書·呂刑》並列伯夷、大禹、後稷為“三後”,評價“三後成功,惟殷於民。”
伯益
伯益(?-?),嬴姓,名益,大業之子。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是古代嬴姓的始祖。伯益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趙國、徐國王室的祖先。
相傳益善於畜牧和狩獵,助禹治水有功,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舜封於梁山,建立梁國。夏禹對舜說:“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對伯益說:“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 因而被禹選為繼承人。《史記》記載禹死禪讓予益繼位,但四方諸侯比較屬意禹之子啟,於是益禪讓予啟後隱居到箕山南麓。亦有壹說稱禹生前即暗中要求啟厚植實力以取代益。但據《竹書紀年》記載,禹死後由禹之子啟繼位,益則因與啟發生爭執,帝啟六年,被啟殺死。
相傳益發明鑿井技術,後來被奉為井神。這反映出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掌握這種技術,懂得利用井水解決生活用水和灌溉農田。益有兩子,長子大廉,為鳥俗氏;次子若木,為費氏,若木在夏啟九年(中國斷代工程計算為前2061年),被啟封在徐(徐國,今山東中南部,郯城壹帶)。
《水經·洛水註》載西晉永平元年九山《百蟲將軍顯靈碑》雲:“將軍姓伊氏,諱益,字敳,帝高陽之第二子伯益也。”梁玉繩直指此說不可信。
彭伯壽
彭伯壽,中國夏朝初年的人物。
彭伯壽是彭祖的後裔,出自大彭氏,夏啟時師相。彭伯壽出掌軍旅之任,入朝輔佐朝政。啟平定伯益和有扈氏叛亂,建立夏朝。之後,夏啟日益驕奢淫逸,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矛盾,夏啟父子矛盾嚴重,將其幼子武觀放逐到西河地區。夏啟十五年(約前2055年),武觀在西河(今山西、陜西之間黃河南段地區)率領西河壹些部族發動叛亂。夏啟為鎮壓叛亂,鞏固王權,調動大軍,任命彭伯壽被為師,出兵平亂。夏軍壹舉擊敗西河部軍,控制了西河地區,武觀戰敗投降,啟命武觀率部東遷至海濱。
武羅、伯因、熊髡、尨圉
夏朝太康失位,東夷有窮氏的領袖後羿取得政權,後羿先後立中康、相父子為夏王,重用尨圉、武羅、伯姻、熊髡四賢臣輔佐。朝政治理較好,為民稱頌,後羿得到夏朝人民支持。後來後羿廢黜夏王相,自稱為君,日益沈湎酒色遊獵,重用寒浞,尨圉四人終被免職。
《左傳》襄公四年記載:﹝後羿﹞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 寒浞。”杜預註:“四子皆羿之賢臣。”
寒浞
寒浞zhuó(約前2013年-約前1933年),壹作韓浞,妘姓,寒氏,名浞,夏朝東夷族伯明氏(今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人。任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的國相,後殺死羿和夏朝國君相安,奪取了夏朝和有窮氏大權,最後被夏朝大臣靡殺死。
夏寒浞冢,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東冢子後村南,是濰坊市文物保護單位
寒浞是東夷族伯明氏部落的壹個不良少年,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寒浞善於諂媚,後來被有窮氏君主羿收留。羿對寒浞十分信任,讓他擔任自己的國相。
夏朝國王相安失道,羿將其驅逐流放,掌握了夏朝大權。忙於狩獵取樂,疏遠武羅、伯困、熊髡(kūn)、龍圉(yǔ)等賢臣,重用寒浞。寒浞打算取代羿,於是對內討好羿的壹個美妻玄妻,對外廣施財物收買人心。而玄妻也因為羿殺死其前夫兒子伯封,於是與寒浞合謀,在羿打獵回國時派人將其殺死。寒浞殺了羿,還將其做成肉羹分給羿的兒子吃,羿的兒子不肯進食,被寒浞在國門外處決。寒浞後來又攻殺相安,並殺害夏王王族成員。忠於夏朝的大臣靡被迫逃往有鬲(lì)氏。
寒浞娶玄妻為妻,自立為王。寒浞與玄妻生有兩個兒子,壹個叫寒澆,被封於過(今山東省萊州市西北近海處);壹個叫寒豷(yì),被封於戈(今河南省商丘市、新鄭市之間)。派其子寒澆攻滅斟灌氏(今山東省壽光市東北)和斟(xún)氏(今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東北)。
夏王的妃子緡(hūn)有孕先在娘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壹說濟寧市金鄉縣)逃過壹劫,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擔任有仍氏的牧正,後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省虞城縣南)任庖正,娶有虞氏族長虞思的兩個女兒,並得到綸邑(今河南省虞城縣東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少康占有方圓十裏的土地、擁有五百名士兵,於是開始謀劃復興夏朝。[5]靡在有鬲氏聚集了斟灌氏和斟氏的余部,擁立少康為領袖,討伐並消滅了寒浞。[2]少康又派女艾刺探寒澆軍情,在過攻滅澆,少康的兒子杼也在戈誘殺豷,夏朝至此復國,史稱“少康中興”。
關龍逢
關龍逢,壹名豢龍逄、豢龍逢,中國夏朝時期人物,豢龍氏後裔。夏桀時期的大臣,因直言極諫而被殺。與商朝末年,因進言被紂王所殺的比幹,常作為忠臣的並稱。
史書記載,夏桀通宵達旦飲酒作樂,昏庸暴虐,不理會朝政,關龍逢常常進奉黃圖(壹種記地理、宮殿的地圖),倚天天下形勢危殆作為勸諫,站立而不離去。夏桀憤怒,焚燒黃圖,最後以關龍逢妖言惑眾,將他處死。
另說,夏桀在瑤臺作炮烙之柱,關龍逢勸諫甚嚴,夏桀怒而將之炮烙致死。關龍逢後裔,因逃難避居山東曲阜闕裏,乃以地名為氏,後繁衍於下邳,遂以此為郡望,再往中國南方各處拓展居住。以闕為姓。
終古
終古,中國夏朝末年的史官。
夏朝君主桀荒淫無道,暴虐百姓,終古經常拿出文獻,抱著哭泣。終古見桀必然滅亡,於是帶著夏朝的文獻出逃投奔商朝。商湯高興地告訴諸侯說:“夏王無道,殘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輕慢賢良,拋棄禮義,聽信讒言。眾庶鹹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