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為什麽我們不再問為什麽了

為什麽我們不再問為什麽了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壹個問題更重要”

小時候我家裏有壹本《十萬個為什麽》,書裏面的內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物理、化學、數學、文學……包羅萬象,是了解這個世界各種現象的通天大道,也是比較具有特色的科普讀物。

可是,我們長大之後,還問問題嗎?我們從什麽時候開始就不再提問問題了,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喪失問問題的能力了。

為什麽我們很多時候不敢發聲?為什麽我們不敢提意見?這不完全是因為部分人的不作為和怕承擔責任,很多時候不提意見是因為—怕吃虧。職場中有很多禁忌,職場人更怕行差踏錯,所以言行都很謹慎。比起與上級起爭執,更多人寧願選擇妥協。

而對於新人來說,多數人都是面子作祟,不是不敢問是害怕別人認為他怎麽那麽多問題啦,怎麽這個那麽簡單都不會等等。以前我每次到壹個新的公司,遇到不懂的請教別人,

收到的第壹句話就是:“沒有那麽多為什麽,妳就照我說的做就可以了,以後妳就知道了。”每次聽到這些言語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挺無奈的。

我知道時間長了我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可是,我想早點知道這個為什麽背後的答案,因為這個答案可以緩解我對新環境新工作的焦慮,哪怕早壹天知道,我也能夠緩上壹口氣,發出那句:原來如此!

隨著被現實打壓的次數多了,剛想要問點什麽,想想還是算了。就這樣因為害怕打擊把自己和問題的答案隔開來。

我們在生活中也壹樣,很多時候我們心累就是因為問題堆積太多,不願意提問,無法解答,壓力也無從釋放。自己把自己給困住,別人進不去,妳也出不來,就會變成死循環,長期壓抑自然就會變得抑郁。

可是問題依然存在,要麽妳等時間告訴妳,要麽妳勇敢多問幾個為什麽,答案取決於妳要不要知道,妳要不要解救自己於這水火之中。

壹個好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問題的壹半。

問題,就是要求回答或者解釋的題目。有很多的問題,其實稱不上問題,更談不上好的問題,有時候問出來反而會造成誤導。比如他們做事老是出問題,這人是不是有毛病……這種問題提出來是沒法回答,也不易被人接受的。

有些人很善於學習,不定期歸納和總結,而有些人不善於學習和記錄,總是問同樣的問題,這樣就容易碰壁。

有時候妳看壹些知識淵博的人提出的問題就是壹針見血,而有些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意義不說,可能自己提出來也未必能夠幫到自己。每個人生長的環境不壹樣,吸收的知識也會造成思考能力產生差異。

其實 提問題也需要壹定的知識儲備和提問水平 。問題表述的形成受到領域知識的影響。表述的差異也會導致問題的不同,從而答案不同。恰當地敘述壹個問題,就差不多同時得到了它的答案。

想起最近看了《典籍裏的中國》第七期:撒貝寧穿越千年對話屈原,那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總是縈繞在耳邊。屈原在《天問》裏發出壹百七十多個氣勢恢宏的提問,上溯亙古之初,直至楚國當下,追問宇宙本源,自然天道。屈原對於天道的叩問,是對生命更高的追求。雖然他自己也沒有答案,但是 敢於發問的勇氣,勇於求索的精神,有時候,比答案更加珍貴。

我們天生就對新奇的世界充滿好奇,隨著慢慢長大、成熟,我們提問或者思考的能力慢慢削弱甚至喪失了。我曾經也糾結過很長壹段時間,發現自己不會提問題,聽著好像懂了,可是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等到別人提問,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會,就會疑惑為什麽我不是那個發問者呢。

有時候,我們提出來這些“怪問題”沒有人能夠解答時,反而被認為是“問題小孩”。我們的好奇心就會被打壓抑制。我們還會經常聽到的口頭禪:“人生不過如此”“人間不值得”“認真妳就輸了”等自我否認問題的態度。

比如妳知道為什麽壹個星期有七天?為什麽壹天是二十四小時?這些問題我們會感到困惑,但是我們有時候也會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復雜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渺小的自己不配知道這些。

又比如單調的環境會帶來虛假的穩定感和安全感。缺乏外界的刺激,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看不到山外有山,天外有人,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壹樣也會慢慢削弱自身的思考能力。

或者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都說生活是壹個磨盤,能把人的棱角都磨平,步入社會後,奇怪的事物見過太多,很可能是見怪不怪了。更多的心思是放在事業、生活上,就算有問題也無暇顧及,只能慢慢接受。

做壹個勇於問問題的人,做壹個善於問問題的人。我想我們可能在某壹個階段遺棄了壹些很重要的東西,請問妳多久沒向自己提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