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南津古渡位置在哪裏

南津古渡位置在哪裏

位於崇左市城區左江南岸,與原太平府南門隔江相望,故舊名叫府前渡。南津歷史悠久,自宋皇}右五年(1053年)設置太平寨時就有渡口,因津頭地處南岸,且獨1古道,形似石梯,從江邊架到岸上,道狹陡峭,為天然石蹬,是北岸通南岸必經之路,故名南津。

南津處勢彎隅,麗水環繞,岸高江深,津道邊1棵古老天桃,葉刺參天,綠樹濃蔭,清靜幽雅,風景特美。渡口變態多姿,冬春枯期水淺,半江灘露,平謐碧清,宛如遊龍,悠悠東流:夏霖水漲,上流浪峰俱匯於此,形成波浪壯闊,湍急澎湃,濤聲喧嘩,猶如雄獅咆嘯。春、夏間別有壹番奇觀美景,過往者無不欣然稱贊。明天順三年(1459年)本城人知縣岑芳的《南津晚渡》中寫道:“南津官渡回,天晚起蒼煙,負擔客爭路,立沙人待船,風度天定日,衣食足何年,借問營營者,準謀早濟川”的佳句(錄自粵西詩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太平知府黃良驥始興建渡頭石岸,自下延上用石頭鋪砌成階,津頭寬7尺,從底部伸到頂部高130尺,有80余級,途中間設6個平臺,便於過往人們歇步,***費銅錢8萬串。康熙三十壹年通判俞品造船復渡。清嘉慶戊寅年(1818年)以為古渡地形不利,曾將渡口改至小西門外創立渡口,但因地處偏僻,匪息不寧,過渡人稀,新太協姚某又遷渡口還南津。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太平府始架設浮橋,名麗江橋,幾年後廢壞,更用船渡至清末、民國時期。

解放後,南津變成南來北往的交通渡口,縣人民政府曾撥款幾次修建。1953年9月,用料石鋪砌碼頭,拓寬路面,路寬4.6米,從河下至岸上砌成石階152級,途問設立平臺3處,便人候渡。1956年枯水期始架設浮橋代替渡船,日夜通行,大水漲潮拆除,復用兩艘機動船渡人。1979年修建北岸碼頭101級,道寬4。2米。1981年又在南津碼頭下水底部增建水泥臺階13級,岸上頂部擴建2級,至今南津***0頭167級。

1985年以後,隨著江南大街的修整擴建,南津頂部出人口,恰與大街相銜接,地近火車,汽車站,道口路旁已建成壹個幾十米寬闊的花圃草坪。花圃旁是五層高樓的南津旅館,登上樓頂,可鳥瞰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