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麽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出自唐代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壹》。
原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譯文:
春天裏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裏的桂花皎潔清新。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麽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開元(713-741)後期,唐玄宗沈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為了規勸玄宗勵精圖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壹部,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並將它作為對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悅,加李林甫的讒謗、排擠,張九齡終於被貶為荊州長史。遭貶後,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此篇為其第壹首。
詩詞賞析
這首詩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誌美德,使人感到貼切自然,蘊含深厚,耐人尋味。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
這裏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誌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後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誌潔並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壹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並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欣賞它,而是純粹出於它們的本性。
百度百科--感遇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