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三國誌趙雲傳》文言文翻譯

《三國誌趙雲傳》文言文翻譯

西晉·陳壽《三國誌·趙雲傳》白話釋義:

趙雲,字子龍,是常山真定人。他本來是公孫瓚的手下,當公孫瓚派遣劉備幫田楷抵抗袁紹的時候,趙雲就跟隨劉備,成為他手下的壹員大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被曹操趕上時,就丟下妻小,往南方逃走。

當時趙雲在亂軍之中,身上所抱的小孩,就是後主劉禪;他奮身保護的甘夫人,就是後主的母親。由於他,使他們母子脫離壹場浩劫。於是,升他為牙門將軍。劉備到四川的時候,趙雲留守荊州。

劉備從葭萌回來攻打劉璋的時候,命諸葛亮前來助陣。諸葛亮就率領趙雲和張飛等人,壹同溯江西上,分別平定郡縣,到了江州,分派趙雲從外水到江陽,和諸葛亮在成都會師。平定了成都後,以趙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任命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調升鎮東將軍。建興五年,追隨諸葛亮駐守漢中。

次年,諸葛亮出師,故意揚言他要經過斜谷道,曹真信以為真就派大軍前來抵擋。諸葛亮讓趙雲與鄧芝兩人去對抗,自己卻帶兵攻打祁山。

由於趙雲、鄧芝的兵力薄弱,而對方的兵力堅強,因此,在箕谷被打敗了。但是他們聚合軍隊,堅守營地,所以還不至於有大敗的局面。大軍退回以後,他被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七年,趙雲死。後主時,追謚他為順平侯。起初,在劉備時,只有法正壹人死後受謚;後主時,因為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蔣琬、費祎擔負國家重任的功勞,所以都被追謚;陳祗是後主所寵愛的,特別給他壹份殊榮,夏侯霸從遠方來歸,因此都得到謚號。

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趙雲等人也都壹壹給予追謚,當時的輿論莫不認為這是件非常光榮的事。趙雲的兒子趙統繼承爵位,官至虎賁中郎將,督行領軍。

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隨著姜維到沓中的時候,臨陣戰死了。(陳壽)評論說:關羽、張飛兩人,號稱萬夫莫敵、英勇蓋世的人物。關羽殺顏良以報答曹操,張飛因義氣而釋放嚴顏,都表現了國士的風範。

但是,關羽性情剛烈而驕傲,張飛本性暴躁而少憐恤,性格上的缺點,惹來了禍害,這是命裏註定的呀!馬超勇猛,威震諸戎,卻因此使他的家族幾乎被誅滅,多可惜呀!

壹個人能夠掙脫窮困,臻於泰順的境地,不是更好嗎?黃忠、趙雲兩人,強壯勇猛,同為劉備的部將,他們大概就像漢高祖劉邦手下的灌嬰、夏侯嬰這類人吧!

原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雲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讬。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

範寡嫂日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

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範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範果逃走,雲無纖介。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竭軍將軍。

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即從之。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先主不聽。建興六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追謚順平候。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陳壽因而多年不被薦舉。張華欣賞其才華,認為他雖然有行為不檢點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應被貶廢。

於是推舉其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陳壽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後授職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從東漢光武帝之後,蜀郡人鄭伯邑、太尉趙彥信(趙謙)以及漢中人陳申伯、祝元靈,廣漢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學多聞,撰寫有巴、蜀的《耆舊傳》。

陳壽認為這些書都不值得流傳後世,於是合並巴郡、漢中地區,撰寫成《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獻此書,得到武帝的嘉獎。

鹹寧四年(278年),鎮南將軍杜預離京鎮守荊州之前,又將陳壽舉薦給朝廷,建議授予他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陳壽因此被授職為治書侍禦史。

因母親去世離職,其母臨終遺言將她埋葬在洛陽,陳壽恭行母親遺誌,但又此而遭到非議貶官。

當初,譙周曾對陳壽說:“妳必定會憑才學揚名天下,但常會遭到詆毀傷害,這未必是不幸。要謹慎從事。”陳壽至此,再次招致貶廢的羞辱,正應了譙周之言。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壹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三國誌》,***六十五篇。當時的人們盛贊陳壽善於敘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幹。

夏侯湛當時也在撰寫《魏書》,見看到陳壽的《三國誌》後,便銷毀自己的《魏書》。

張華對陳壽倍加贊賞,對他說:“應該把《晉書》委托給妳撰寫。”陳壽就是如此受時人器重。

內容簡介:

《三國誌》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誌》名:為誌其實無誌。

魏誌有本紀,列傳,蜀,吳二誌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

《三國誌》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 、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 、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 ,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壹,《吳書》約占三分之壹,《蜀書》約占將近六分之壹,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

在陳壽撰《三國誌》以前,已經出現了壹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

但蜀漢不設有史官,僅有陳壽在蜀為官收集,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誌》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

這雖使《三國誌》擁有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關鍵人物記載史料不足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