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吸收太陽短波輻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卻很強。因此,大氣近地層內的溫度變化主要是受地表長波輻射的影響,空氣溫度隨地面溫度的變化而自下而上的變化。壹般是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特定條件下,也會發生大氣溫度層結逆轉的現象,即r-rd=0及r-rd<0。
①定義: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現象稱為逆溫;
②分類:根據逆溫的生成過程,分為五類
a.輻射逆溫:晴朗、少雲無風的夜間,風速<3m/s(二級)時,地面因強烈的有效輻射而很快冷卻,近地面氣溫下降快,較高氣層冷卻慢,氣溫下降慢,形成自地面向上發展的逆溫層,稱為輻射逆溫。
條件:晴朗、微風、無雲或雲層很薄很高,使地面失去保溫層,散熱快又多,因而降溫激烈,微風有助逆溫層向上擴散,但風速<2~3m/s,如風大,上下層空氣間的湍流交換加強,熱量下傳,不利於逆溫層的形成。
(a)正常溫度層結
(b)逆溫開始生成,隨地面輻射增強,迅速冷卻,逐漸向上發展
(c)輻射達到最強時為黎明前
(d)日出後,地面增溫,空氣自上而下增溫,逆溫逐漸消失
(e)上午10時左右,逆溫消失
這種逆溫冬季最強,中緯度地區可達200~300m
b.下沈逆溫(壓縮逆溫)
高壓控制區較大氣團下沈運動時,常使原來穩定層結的空氣壓縮成逆溫層結。假定某高度有壹氣層ABCD,厚度為h,當它下沈時,由於周圍大氣對它的壓力逐漸增大,以及由於水平輻射作用,該氣層被壓縮成A?0?4B?0?4C?0?4D?0?4,厚度減小為h?0?4(<h)。氣層下沈過程是絕熱的,則CD下沈到C?0?4D?0?4的距離h?0?4比AB到A?0?4B?0?4的距離大,使氣層頂部的絕熱增溫大於底部,若下沈距離很大時,就可能使頂部增溫的氣溫高於底部增溫後的氣溫。形成逆溫。如原在1000米高度(AB)穩定層結(中性)為10℃的氣塊,下沈到500米時(A?0?4B?0?4)底部溫度上升到15℃,頂部溫度上升到16℃。
下沈逆溫範圍廣,厚度也很大,下沈氣流壹般達到某壹高度就停止了(稱為下沈運動的終止高度),所以下沈逆溫多發生在高空大氣中。
這種逆溫常出現在反氣旋區。由於強大的冷高壓的水平範圍很廣,直徑約2~3km,所以下沈逆溫也出現在較大範圍內,且強度也較大。因上層空氣的下沈增溫,常使雲層蒸發、消散,因此天氣十分晴朗,冬季寒潮下來以後的日子多屬此種情況。高空有下沈逆溫層存在時,因為少雲,夜間近地面層也有利於輻射逆溫的形成。
c.平流逆溫:由於海陸存在溫差,當海上暖空氣流到陸地上空時,形成平流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中緯度沿海地區。
d.湍流逆溫:低層空氣湍流形成的逆溫。空氣運動結果使大氣中包含的熱量、水分及汙染充分交換、混合形成湍流混合層。湍流混合前氣溫的分布如圖a,r<rd,低層空氣經湍流混合後,氣層溫度將按幹絕熱直減率變化,如b中CD,混合屬上層,出現過渡層DE,為逆溫層。
e.鋒面逆溫:冷暖氣團相遇時,暖氣團由於密度小,爬到冷氣團上面去,形成傾斜的過渡區,稱鋒面,鋒面上如溫差大,會形成逆溫。
4、不同溫度層結下的煙型
溫度層結不同,導致煙囪排出的煙雨形態不同。
①翻卷型:出現在中午前後層結處於不穩定狀態(r-rd>0),擴散條件好,汙染物濃度落地點距煙囪近。
②錐型:出現於多雲或陰天的白天、強風、冬季的夜晚,中性層結,氣溫隨高度變化不大,煙流呈圓椎型,汙染物輸送較遠。r-rd≈0,r=rd。
③平展型:出現於弱晴的夜晚和早晨,大氣處穩定狀態,出現逆溫層,煙雲呈水平方向,緩慢擴散,受穩定層結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帶子。r<rd煙囪高,汙染物輸送遠,煙囪低,逆溫下汙染物濃度大。冬、春季節微風晴天,午夜至清晨時出現。
④爬升型(屋脊型):出現在日落後傍晚,因地面輻射逆溫,煙囪高度以下為逆溫,上部仍為不穩定大氣(保持遞減層結),煙氣向上擴散,而不向下擴散,壹般不會造成汙染。排放口r>rd,排口下方:r<rd。
⑤熏蒸型(漫煙型):出現在日出後8~10時,地面加熱後,使夜間形成的逆溫層從地面向上逐漸消失,即不穩定大氣從地面向上逐漸發展,當發展到煙流的下邊緣或更高壹點時(不穩定狀),煙流發生向下的強擴散,而上邊緣仍處於逆溫層,這時排出口下方r>0,r>rd,不穩定層結;排出上方:r<0,r<rd大氣穩定。
煙囪高,逆溫層出現在煙囪出口處以下高度,則可以平展型變為上升型,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