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是有壹定根據的。因為三歲前的孩子會根據自己接觸到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性格特點、行為習慣。
1、思維方式已基本形成
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思維是內在的,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小朋友很會表達說明他的內部思維發展較好。
壹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g,壹歲時會長到60%,2歲時會長到75%,3歲時就已經達到了成人的腦重量,這是3歲看大的生理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人在17歲時的智商定為100%,3歲前已形成50%。3歲是孩子多方面發展的關鍵期。
關鍵期:指個體生活中對印刻有最高敏感性的某壹成熟時期。
印刻現象是研究者在對動物行為進行研究時發現的,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
我們看到動畫片裏小動物第壹眼看到誰就跟著誰,管誰叫"媽媽",或是"爸爸"。
小朋友也壹樣,跟誰見得多就跟誰親,誰陪伴得多就跟誰有感情,有良好陪伴的孩子會信任、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心理發展好。
我們看到許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孩子,後來總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親情撫慰,父母子女之間沒有建立起親情關系。
3歲前是親情建立的關鍵期,父母錯過了這個時期再與孩子相處,相互間的感情很難得以彌補。
3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和情感依戀最重要的階段,要讓孩子得到良好成長,需要親情陪伴,父母親壹定要註意陪伴。
2、待人接物的觀念已經基本形成
孩子的學習模式是模仿,孩子在陪伴自己的成人的示範和耳濡目染之下,看著帶自己的人怎麽做,在言傳身教下就學會並形成待人接物的基本觀念,形成基本的行為習慣。
不是每個父母都會做到位,作為父母有很多要學習的內容。
通過網絡、書籍,慢慢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特點,從小培養閱讀,講普通話,鍛煉他們獨立性和動手能力都非常重要。
生活中摸摸、看看、嘗嘗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這非常重要。
限制孩子的行為無法激發孩子探索的欲望,甚至會阻礙寶寶興趣的發展和運動能力的提高。
成人的幹預和阻止會讓孩子失去探索和創新的興趣。
大多數老年人帶孩子,因為觀念、體力和精力都有所欠缺,只顧得飽喝足不凍著,有的管得太多,有的比較隨意的?放羊式?帶娃,往往很難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
和孩子互動,陪他玩,給他念書,給他讀詩,陪他找小朋友玩,讓他和小朋友握手、擁抱、相互幫助,在幫助孩子建立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習,孩子也要學會自己玩,自己看書等生活方式。
3歲之前是培養孩子探索世界產生活動興趣的關鍵時期。
這對孩子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獲得有直接的關系,是不可錯過教育培養的關鍵時期。
父母要給予孩子愛,在孩子三歲之前不要缺席,陪伴在他們身邊,給予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示範和養成很重要。
3、性格特點基本形成
什麽樣的人帶出來的孩子像什麽人。樂觀的人帶出的孩子樂觀,勇敢的人帶出的孩子勇敢,妳給孩子什麽樣的影響,就培養出什麽樣的孩子。
良好的性格對孩子的將來大有益處。兩歲的孩子是人生的第壹次逆反心理時期,也是獨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果小的時候性格比較孤僻,那麽長大之後,不管再怎麽加以影響,都會或多或少留下"遺憾"。
如果孩子感覺到安全,那麽他以後的安全感更好,接受人和事物的主動性會更好;而如果家人經常打罵孩子,在孩子成長中可能會形成逃避問題、性情冷淡等性格問題。
3歲前,父母應該加以正確引導,將孩子培養成充滿自信、活潑開朗、熱心事務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以後會成為非常開朗、自信、果斷,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如果妳在這個時期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積極探索外界,正確疏導情緒,這會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態度。
所以讓孩子形成積極主動性,樂觀、自信、有探究能力很重要,要得在三歲前就開始培養。3歲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就會成為具有積極主動性的人。
"三歲看大"看的不是孩子本身,看的是給孩子的家庭教育及其成長環境。
"3歲決定孩子的壹生"這個說法,實際是指幼兒時期的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壹生,對他們之後的人生發展有重要意義。
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三歲前孩子大部分時間和家庭成員在壹起,"家長是孩子第壹任教師"。
長期模仿和學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的養成。
"思維方式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所以有書君提醒家長們重視孩子三歲前的培養,這是在為他們今後的成長提供良好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