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特琴,也叫琉特琴(Lute),法文是(Luth),德文是(Laute),意大利文是(Liuto),壹直被認為是吉他的鼻祖!也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撥弦樂器之壹!其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大約公元前4000年。當時,在美索不達米亞和蘇美爾等城市人們就已經開始彈奏琉特琴了,蘇美人就曾用文獻紀錄下了二弦的魯特琴。
在圖書中,魯特琴的歷史最早則可追溯到1270年的Cantigas de Santa Maria(《智者阿爾方索國王的聖母歌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又被傳播到中東和地中海流域。從阿拉伯、經西班牙、後傳入了歐洲;又逐漸發展成壹種曲頸撥弦樂器,它有特別直角形彎曲的琴頸和琴身中間有發聲洞的形狀。
廣義分類中把類似的樂器統稱為“琉特屬”,吉他、中國琵琶、日本琵琶等都包括在內。魯特琴幾乎全部由木頭制成,和古典吉他壹樣,正面有面板和音孔,與吉他不同,魯特琴的琴背是半圓的,音箱形狀類似對半切開的梨。琉特琴的音孔,通常都有精美的鏤空雕花圖案,叫做“Rose”(意為玫瑰)。
六弦組設計的魯特琴,非常類似現代的吉他,但聲音卻相當不壹樣;琉特琴的音色比吉他結實清脆,其銀鈴般的音色、低張力的羊腸弦加上梨型音箱特殊的***鳴,能造就出無比細致與豐富的音響。在文藝復興後期與巴洛克時期,魯特琴是重要的彈弦樂器,它也見證了連串作曲的黃金歲月。
魯特琴在16世紀是歐洲最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它也深受貴族們的喜愛,成為了歐洲宮池中最流行的樂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魯特琴也有著獨特的藝術地位:天使手中的魯特琴象征著“天堂的美好”與“和諧”。
16世紀的魯特琴由6個弦組11條弦構成。隨著樂器制作水平的提高,弦和弦組的數目也不斷發展,13根、19根、24根弦的魯特琴逐漸出現?直到17世紀20年代,新型的魯特琴——大魯特琴(Archlute)就華麗地誕生了。大魯特琴的琴頸比之前的魯特琴要長很多,這樣彈出的聲音非常清晰洪亮。後來,為了追求更多的音色,音樂家們又不斷地增加弦的數量。直到最後,琴實在是大得讓他們拿不動了,制琴師們便開始把琴架在桌子上。
再後來,不知道哪位大神發明了撥弦機構,從此,撥弦就被按鍵取而代之了。於是,傳說中的古鋼琴就誕生了。這就是為什麽在聽魯特琴演奏時,我們會莫名地覺得它的聲音很熟悉——和古鋼琴的聲音很相似。
直到18世紀,貴族與諸侯的勢力逐漸被削弱,這個被貴族化的樂器也隨之淡出了歷史舞臺。後來,Lute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傑列卡等樂器轉變。再後來,它也漸漸被巴洛克魯特琴,以及後來的六弦吉他所取代。
如果說巴赫使巴洛克音樂不朽,那麽與他同時期的作曲家魏斯則使琉特琴音樂至今煥發光彩。曾有樂評家將這兩位巴洛克時期的巨匠相提並論,“聽壹位天才管風琴家(指巴赫)在大鍵琴上演奏他的幻想曲和賦格,或聽魏斯演奏琉特琴,都是至高的享受。”1710~1714年,魏斯隨流放的波蘭王子索別斯基住在意大利,在這裏他見到了斯卡拉第父子和同胞亨得爾等音樂家,這5年的經歷給魏斯的音樂產生具大影響。
1717年魏斯在布拉格遇見了著名的波希米亞琉特琴家羅吉伯爵,也使後者受益匪淺,並為紀念他而寫了《羅吉伯爵之墓》(Tombeau sur la mort de M. Comte de Logy),這首曲子被認定是魏斯壹生對魯特琴價值體現的作品。
魯特琴壹直被認為是吉他的鼻祖,很多魯特琴音樂家都從學習吉他開始,最後又重新回歸到魯特琴學習的道路上去。文藝復興時期約有25000首魯特琴作品,被認為是吉他發展中重要的音樂素材來源,成為之後古典吉他演奏曲目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直到今天,很多音樂學院的古典吉他專業都要求考試者演奏巴赫魯特琴組曲。除了吉他,小提琴也和魯特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據說第壹把小提琴制作的初衷正是由於魯特琴風靡整個歐洲,美第奇家族想要壹種與琉特琴類似但更適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而特意仿照魯特琴的原理和外觀,請工匠定做了後來被成為“音樂王子”的小提琴。
魯特琴還對羽管鍵琴、西班牙比尤埃拉琴等樂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很多管風琴演奏家都將琉特琴音樂作品作為拓展的領域,當他們在偌大的演奏廳踩下踏板,靈活舞動手指的時候,那份風貌和當時魯特琴演奏家在特羅維爾田園撥動琴弦的味道壹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