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壹。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二人轉以唱為主,有舞有做又有“說口”,它幽默熱鬧,粗獷潑辣,有濃厚的東北色彩。它的唱詞與鼓詞相似,長的達千句,短的二、三句,壹般的二、三百句。
壹.發展狀況
二人轉植根於東北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臺詞中帶有壹些鄉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轉內容並不以俗色酸為主、二人轉的戲詞中有很多都是和“評劇”“東北大鼓”“蓮花落”是相通的。這種現象壹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劇團二隊。經過吉林民間藝術團的修改之後有很多唱段成為了二人轉的知名唱段。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後》《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編出大批傳統劇目的同時,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也培養出了眾多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醜角演員有韓子平、秦誌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雲、董偉、李曉霞、關長榮、閆淑平、楊宏偉、孫曉麗、等等。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壹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壹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
二.特點介紹
(壹)扮妝種類
傳統二人轉的旦角裝束分為兩種正裝,月裝,正裝即是戲曲裝旦角需要在額前貼片子,還需要掛頂花和偏鳳,後面要帶線尾子等、有些還需要在戲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裝即是仙姑頭。不需要戴頂花、而是帶假發套、後面可以用真模仿真發的假發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轉下裝的化妝分為三種小生裝,醜裝,武生裝這三種裝。
(二)藝術特點
1.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2.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3.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4.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6.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7.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
(三)唱腔特點
唱腔受東北大鼓、單弦、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壹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壹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單出頭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四)唱腔分類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二人轉的唱腔音樂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主要曲調;輔助曲調;專腔專調;小曲小帽雜曲雜調。
《呼呼腔》是二人轉故事正文的開頭腔,曲牌高亢。曲體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每樂句都帶壹個較長的甩腔。上樂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後用刁板進入正常節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樂句落在宮音上。《呼呼腔》的音調,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線條、棱角分明,恰好表現東北秧歌那種大誇、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時,描述故事梗概,介紹時間、地點、人物、環境。
《呼呼腔》板式變化多樣,分有”頭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於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調,因而產生了”南邊道、大尾巴、對花、敞弦、幹板擂“等等不同樣式的《呼呼腔》曲調。詞格基本為七字句。
《武咳咳》是二人轉演唱故事內容的核心唱腔。藝人稱它為“寶調”。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
上樂句的落音為“徵”音,下樂句落在“商”。它的音樂旋律完全來自東北方言中的字調和語氣是壹種“唱著說”的敘事性曲牌。不管怎樣變化,始終不離“re、la、sou"三個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暢的向其它曲牌唱腔過度。
《武咳咳》板式變化多樣、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壹個”起腔“或叫”領腔“,結尾有壹個”落腔“。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過去有人稱這個曲牌也叫《上北樓》、《小陰天》,曲調優美、流暢。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分句的獨立性很強,使旋律形成”商、宮、羽、徵“的落音趨勢,但它仍為上下兩個樂句,兩小分局為壹分詞。
《文咳咳》板式變化,分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間的垛句等等。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的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反復演唱,上樂句壹般落在、”羽音上“,下樂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開頭都有壹個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夾快板“、”慢打緊唱,長調門”、“紅板數唱”等變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
《三節板》演唱時用大板、甩子伴奏、壹打三甩、因而稱三節板。這個曲牌是壹種抒情、敘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較大、大波浪式的曲線。基本分為上、下兩個樂句,上樂句落“角”,下樂句落“宮”或“羽”,大段三節板,結束有甩腔。詞格基本為十字句。
三.表演形式
(壹)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壹樹多枝,壹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壹個人壹臺戲,壹人演多角,也有壹戲壹角壹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今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醜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壹旦壹醜。以後出現女演員,由壹男壹女演唱。
(二)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壹種是二人化裝成壹醜壹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壹種是壹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壹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三)表現手法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壹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壹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壹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壹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四.二人轉著名節目
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遊春》等。
更多吉林傳統文化,吉林傳統文化大全>>>
相關推薦:
黑龍江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約妳看冰雪大世界賞二人轉識黑龍江文化
東北秧歌有什麽特點東北秧歌歷史起源及特點介紹
傳統手工技藝之方正剪紙藝術文化概述方正剪紙藝術特征盤點
樺樹皮制作技藝有哪些藝術特征樺樹皮制作技藝的起源及特征概述
特色傳統手工藝品蘭西掛錢起源什麽時候蘭西掛錢形態特征介紹
二人轉有哪些表演形式東北二人轉藝術特色及表演形式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