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的家就在潮河村,是全村建起的第壹座鄉村別墅,推開二層小樓底層院門,滿眼翠綠,別致的設計風格讓人依稀看到了江南園林的影子。“跟五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楊集鎮黨委書記左平霞說,“來到潮河灣,妳能真切地感受到環境就是民生,藍天就是幸福,碧水也是美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景觀體系建設,綠景“靚”起來
潮河村因百年海潮沖刷而成“S”型、縱貫村莊南北的潮河而得名,全村603戶2763人。數十年來,雖然緊靠潮河灣,但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2015年之前還被確定為省級經濟薄弱村,大多數農民住房條件差,交通不便捷,整個村莊環境也不好,遇到下雨天老百姓出行十分不方便。
“十三五”以來,楊集鎮黨委、政府著力實施生態脫貧、鄉村振興戰略,整合資源,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建成以村名命名的潮河灣景區,如今該景區已成功晉級國家4A級風景區。
借助潮河灣景區不斷升級建設的契機,2016年起,潮河村正式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完成基礎設施、文化建設項目30多個,其中,豆腐坊為核心的農耕文化、百荷園為代表的廉政文化、林如海收藏為核心的撲克牌文化、何家大院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導沂工程(包括潮河、五圖河和新沂河疏浚)為代表的水利文化、潮河五景(鯉魚跳龍門、潮河八鮮、捕魚節、龍舟賽和水世界)為代表的水文化、油菜花節和葵花節為代表的花俗文化、老票友為代表的京劇文化都已成為楊集生態文化的壹張張名片。
“家就是景區,景區就是家,這也成了鄉親們最自豪的事。遊客來到這裏,品嘗河‘八鮮’、體驗水文化,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中堅守發展和生態‘兩道底線’帶來的新變化,這也讓我們借助生態資源優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左平霞說。
鄉村振興戰略,綠產“富”起來
“借助潮河灣景區建設的契機,2016年我們村正式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潮河村黨總支書記吳誌江說,隨著景區的開發,村集體流轉土地1850畝,本來閑置的溝塘、河堤等通過流轉,為村裏帶來收入15萬元,外加扶貧資金建起的廠房出租,每年又有3萬元收入,當年村集體每年收入穩定在18萬元以上。
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的改善,只是潮河村鄉村振興的起點。近年來,潮河村積極 探索 “ 旅遊 +高效農業”“ 旅遊 +特色產品”等鄉村 旅遊 產業,村集體流轉1100畝土地,種植連片油菜,打造出美麗河岸油葵觀光帶;開發潮河灣豆腐坊項目,先後建起葡萄、油桃、西瓜等3個生態采摘園,2個花卉種植園,6個家庭農場,3個垂釣農家樂。再加上廠房出租、河淌外土地復墾,2020年,潮河村集體收入達到110萬元。
潮河村的改變,改變了村民的觀念,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潮河村黨總支書記吳誌江介紹,村民們的土地被流轉後,村裏有150多人被吸納入潮河灣景區務工,潮河灣景區的發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民年平均收入達到1.2萬元。“生活好了,大家更有奔頭了!”
做活碧水文章,綠品“爆”起來
初春的菜花,盛夏的荷花,秋日裏金葵爭艷,寒冬中水美魚肥。每壹個季節裏,潮河村都有壹個“爆款”美景讓妳流連。
最是壹年春好處。春分過後,兩場及時的春雨後,走進潮河村,各種時令的花香撲鼻而來,金黃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紫色的二月蘭……沿著村裏新鋪的水泥路,可以看到壹排排漂亮的小樓房被花海簇擁,小庭院與河塘相映,站在新建的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平臺,放眼望去,整個村子就像在壹幅風景畫裏。
復古的青瓦屋頂四角微微上翹,茂盛的綠植已經越過了院墻,綠葉透過鏤空的雕花石窗探出身子,道路旁成排的柳樹隨風搖曳,墨格小磚砌成的花壇裏藏不住爭奇鬥艷的顏色,地面上散落的花瓣留下壹路芳香,這如詩如畫的美景竟被潮河村村民從江南“搬”來蘇北。
“過去走到哪裏都是灰,現在家家門前都有壹個垃圾桶,村裏還建垃圾池,出門就是水泥路,到處都是幹幹凈凈的,看著就舒心。”潮河村年近七旬的沈來華大爺說,不僅環境變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壹新,“這些變化都是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
據吳誌江介紹,在美化環境、改善村居的同時,村裏以小潮河畔劉圩莊布局為基礎謀劃新農村建設,以原水系對接潮河灣為紐帶,目前已建成兩橫壹縱村莊主幹道、村民休閑中心廣場、公***停車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鋪設了汙水管道,新建公廁、汙水處理站,村容村貌煥然壹新。(夏興儉 馮二雷 曹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