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麽加賀歷史背景壹覽

《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麽加賀歷史背景壹覽

《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麽?,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關於《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麽?的信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面我帶給大家有關《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麽?詳情,壹起來看看吧~

玩《碧藍航線》的小夥伴們,多少對於自己喜歡的艦娘的現實歷史背景故事想要有所了解吧,加賀(鸞)是遊戲中最強航母姐妹的妹妹,她姐姐是赤城(凰)。

遊戲中那麽強的吃喝中的加賀號,歷史上又是如何的呢,那就請欣賞由我帶來的《碧藍航線》艦娘歷史背景故事大全之加賀(鸞)篇!

加賀號是日本海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

加賀的命名源自日本古代國名,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他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加賀開工建造時是壹艘加賀級戰列艦,但在建造中途因條約的規定停建,後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改名而沿用原本的戰列艦命名所致。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劃中第三艘建造的戰列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列艦。

歷史上的加賀號: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列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按照原先設計,加賀級戰列艦為當時剛完工的長門級改良級,不但裝備了更強大的五座41厘米聯裝艦炮,最高航速也達26.5節。

然而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日本決定將計劃中天城級戰鬥巡洋艦改裝為航空母艦,加賀級因艦體設計較為粗短相對不適合改裝成航艦,而被列入廢艦的行列。

於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賀號的工程停止,並列入靶艦作為新級魚雷與炮彈之實驗品,已經下訂的資材則轉用給天城級改裝航空母艦的作業中。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臺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戰列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為航空母艦。

加賀號改造成航艦的最初方案將是壹艘全長217.93米(715呎)、最大船寬33.52米(715呎)、標準吃水船寬30.87米(101呎3寸)、吃水6.67米(21呎9寸)、標準排水量26950噸、20cm炮10門、12cm炮6門、12cm高射炮12門、艦載機36架、滿載極速27.6節的航空母艦。

艦體工程仍在原先川崎造船廠繼續,12月13日改由橫須賀海軍工廠負責改造成航艦的工作,最後於1928年3月31日完工,編入橫須賀鎮守府服役。

其姊妹艦土佐號則在停工後充作靶船沈海。

加賀結構設計:

“加賀”號航空母艦的布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采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采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

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鬥機等小級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級機種起飛用,借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

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不過,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復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加賀號的主機是由川崎制造,英國設計的柯蒂斯-布朗式蒸氣渦輪機,戰列艦時代評估91000匹馬力的輸出可以滿足時速26.5海裏,但因為改裝成航空母艦後重量減輕因此極速提高到27.5節。

加賀號的鍋爐則采用12部ロ號(B級)艦政本部式鍋爐,操作壓力為20公斤/平方厘米(2,000 kPa ; 280 psi)。

其中8部專燒重油,4部油煤混燒,攜帶8000長噸的重油與1700長噸的煤炭。

因此續航力較為不足。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采取另壹種假設設計。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幹擾降落作業,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

加賀號同樣安裝重巡洋艦級的200毫米艦炮,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戰爭經歷:

加賀號服役之後,早期因日本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因此未編入航空戰隊之內。

在壹二八事件時是以混合艦隊的方式編入對上海作戰的戰列中,當時艦上的三式艦上戰鬥機除了對上海轟炸外亦發動了史上第壹次的艦載戰鬥機空戰,1932年2月5日,6架三式艦上戰鬥機與4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與中華民國空軍的4架O2U偵察機發生空戰,但是雙方皆未遭到擊落;2月22日,加賀號所屬生田乃木上尉所駕駛的三式艦戰機擊落了美國籍駕駛員羅伯特?蕭特(Robert Short)所駕駛的波音218,2月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壹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O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在1937年爆發的中國抗日戰爭時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然而8月15日第壹天進行作戰便遭到嚴重損失: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轟遭到擊落,其它輕重損傷不計。

為此日本海軍趕緊在8月22日調度九六式艦載戰鬥機參戰才挽回嚴重的交換比,在上海戰線逐漸穩定後,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6架九六艦戰、6架九十艦戰、18架九四艦轟、18架八九艦攻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加賀號則結束壹個月的出征於9月26日返回佐世保。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壹,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慢從佐世保港出發,但直到1941年11月17日出港航至佐伯灣 *** 時,這100枚魚雷仍是半成品,在三菱技師趕工下,在11月下旬於擇捉島單冠灣最終集結時才完工分發給赤城、蒼龍、飛龍等艦,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唯壹可對珍珠港淺水區域停泊的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如作戰預定攻擊珍珠港,加賀號在這場攻擊中損失最多,整場攻擊行動有29架飛機未歸,加賀號所屬的戰機占15架,占日軍整體損失的壹半。

加賀號在珍珠港事件中投入的戰機 第壹波攻擊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26架(5架未歸)(水平轟炸隊14架,指揮官:飛行隊長橋口喬少校、魚雷隊12架,指揮官:分隊長北島壹良上尉) 零戰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誌賀淑雄上尉 第二波攻擊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26機(6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牧野三郎上尉 零戰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二階堂易上尉

中途島海戰被擊沈

珍珠港事件後,加賀號與其它航艦壹同回國整補,在1942年1月12日開往楚克島,在1月19日與赤城號壹同從楚克出發對拉包爾空襲,在1月21日空襲鄰近的卡維恩;2月19號協同赤城、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壹同空襲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但是在任務結束後於帕勞港觸礁,被迫回國修理,因此未參加印度洋空襲;維修完後原預定要進行MO作戰,但是這項任務在考慮第五航空戰隊的培育狀況因此交由翔鶴與瑞鶴執行,因此錯過了珊瑚海海戰,因為錯過多次戰役到中途島戰役,前加賀號的艦載機編制是日軍航艦部隊中最完整的滿編狀態。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加賀”在發動對中途島基地的襲擊之後,在換裝艦載機武裝時,於日本時間上午7點22分被美國海軍30架的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突襲,加賀號回避3發炸彈,並被4發1000磅炸彈命中,其中壹發直接命中甲板上的油罐車,巨大的爆炸力直接破壞艦橋,艦長岡田次作上校以下的艦上重要幹部當場死亡;炸彈以及燃料引發的大火讓艦上狀況失控,就當時護衛加賀號的榛名號戰列艦副長(堤中校)回憶至少發生7次爆炸,他們已經無法期待加賀號上還會有生存者。

由於火勢無法控制,代理艦長指揮損管控制的飛行長天谷孝久在下午1點半至2點間決定放棄搶修,全體人員離艦棄船,驅逐艦萩風、舞風收容加賀號幸存者,軍艦旗,以及天皇照。

下午2點50分,舞風號回報‘加賀號無法航行、幸存者已收容’;下午4時26分,火勢延燒到汽油槽引發大爆炸,艦體斷成兩截不久沈入大海。

加賀號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壹艘軍艦,自艦長以下***811人死亡。

大部分死者是因火災而阻斷逃生通路的機關部人員,最後機關部人員只有40人存活;航空部隊相對損失較小,攻擊美軍艦隊戰死8人,因空襲而被炸死者13人,***21人(戰鬥機6人、攻擊機9人、轟炸機6人)戰死,未因轟炸損失的戰機後來轉降飛龍號繼續作戰,最後隨著飛龍號沈沒而報銷。

8月10日除籍。

在遊戲中加賀化為白色狐貍來到了各位指揮官面前,配合她姐姐赤城。

壹航戰的實力讓人畏懼。

什麽妳還沒有?趕緊肝3-4啊,不出吃喝玩什麽碧藍航線。

用妳們死前最後的掙紮來取悅我把…呵呵…——加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