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壹有壹妻三妾,以及無數的心腹。然而,直到2004年3月,他那幅價值1000多萬元的巨幅山水畫《原野與幽翠圖》的浮動世界和他那枚從未曝光過的“晚秋”印章才被神秘揭開,這位浪漫天才令人震驚的柏拉圖式愛情故事才最終被解密。
跪求美女只為認識自己。
20歲時,張達因童年未婚妻去世,在寧波天通寺出家,三個月後回到上海。張大千在上海畫壇打拼的時候,連專家都分不清這些模仿石濤的畫的真偽。
當時的寧波富商也是賈被他騙的對象之壹。當李茂昌給女兒李秋君看她從50大洋買來的“真跡”時,她笑著說:“這幅畫是假的,但畫家的才華極高,日後的豐功偉績將是劃時代的。”
從此,李茂昌在上海畫壇找到了這位大師。他們終於見面後,張大千聽了對方的敘述後哈哈大笑。從那時起,他們成了好朋友。
張大千
李茂昌打算讓張大千認識他的女兒。李秋君,李茂昌的女兒,畢業於上海五中。她從小就精通棋類、書法和繪畫。她是著名的才女,外表優雅,性格溫柔。壹天,張大千應李茂昌之邀,來到寧波遊玩。在客廳裏,他被壹幅巨大的荷花圖吸引住了,其中壹幅是殘花荷花,壹幅是禿莖,壹幅是泥巴,優雅精致。張騫嘆了口氣,“畫的世界背後真的有壹個世界。看這幅畫,技術氣勢雄大,但字體雄壯,意境細膩,陰柔。太神奇了。”
李茂昌笑著說,“看來妳很喜歡這幅畫。要不要見見主人?”張大千道:“我想為師已晚,只是不知這谷香堂的主人是否還健在。”李茂昌笑著說,藝術家們可以在晚上看到它。
晚飯開始了,客廳的門被猛地推開,只見壹個年輕貌美的女子站在夕陽的余暉中。她發髻松散,跑完步滿臉通紅。李茂昌笑著說:“秋兒,這就是妳壹直仰慕的張大千。”然後對張大千說:“大千兄,妳見過師父嗎?”
幾秒鐘後,張大千反應過來,推開椅子,砰的壹聲跪倒在地。他喊道:“晚輩章昊見過師父。”壹段奇怪的愛情開始了。
跪下的時候,恨自己,永不相見。
會後,在李茂昌的“牽線搭橋”下,張大千在李秋君居住的後樓“藕香堂”開了壹家畫室。除了睡在不同的房間,他們幾乎形影不離。
那個時候,張大千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年輕有魅力有愛心的男女,連李茂昌都很了解。但只是為了這個三姐,大千從來不敢越界。
這半年來,張大千壹直在想,“為什麽見面晚了?”原來,張大千的堂弟去世後,他郁郁寡歡。他的母親收養了他並嫁給他。第二年,他帶了壹個妾。還有這位李嘉善小姐,怎麽能屈尊做她的妾呢?張達生性灑脫,不是個多愁善感的人,但他卻在背上偷偷刻上了“晚秋”的印章。
李秋君也陷入了無盡的苦惱之中。有壹次,李秋君看到張大千給在四川的妻妾寫信,試探性地告訴張大千,如果能娶另壹個大姑娘做妾就太好了。那智聽了李秋君的話,張大千猶豫了幾秒鐘,嘆了口氣。
第二天,張大千第壹次關了畫室,直到晚上才開門。李秋君端了茶進來,還沒等他開口,張大千就跪了下來,道:“三姐,我雖年少輕狂,但我知道,我會為畫而生,為畫而死壹輩子。我的生命中除了妳沒有別人,除了男人和女人。但我若收妳為妾,就羞辱了壹代才女,我將遭天譴”
三個膝蓋,灰塵,蠟和苔蘚的痕跡,夢和感覺
從此,李秋君把壹生的摯愛埋在心底,在張大千面前假扮姐姐。
20世紀30年代初,李秋君跟隨張大千來到上海,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李秋君壹直關心張大千的日常生活。當張大千周遊列國時,李秋君選擇了他的弟子,而他的弟子們也尊稱李秋君為“師母”。李秋君沒有拒絕,所以她壹直沒有結婚。
抗戰前夕,張大千怕三姐寂寞,把自己的親生骨肉獻給養女。李秋君視她為自己的親骨肉,致力於教育事業。
在李秋君的鼓勵下,張大千去敦煌寫生,敦煌之行對張大千的壹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敦煌的苦難雖然讓張大千蒙受了“古代文化毀滅者”的冤屈,但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徐寶良貝洪哀嘆道,“500年已經過去了”。畢加索晚年讀張大千的作品時感嘆“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張大千從未中斷過與李秋君的聯系:在黃山、四川、敦煌,他總是把自己的藝術感受寫成文字寄給三姐,這壹過程持續了近40年。
1939年,盡管內戰局勢相當緊張,張大千還是帶著新婚的第四任妻子文博從成都來到上海,慶祝李秋君的50歲生日。當時,張大千已經患有糖尿病,他吃的每壹道菜都要由李秋君先嘗壹嘗。臨行前,李秋君把文博夫人為張大千寫的菜譜給了她。
抗日戰爭時期,李秋君和何香凝女士為淪陷區的無家可歸的兒童組織了壹個賑災之家。張大千多次催促她趕緊到自己身邊。但是李秋君不能離開上海。首先,他想到了正在讀書的兩個養女。第二,他不想給張大千的生活增加負擔。1945年8月,遠在成都的張大千聽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後,畫了壹幅巨幅山水畫《原野與幽翠》,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並蓋上了“晚秋”的印章。首先,我知道這幅畫將是他壹生的傑作;二是紀念他與李秋君的感情。後來他把這幅畫送給朋友謝,希望帶到上海展覽時能看到。不幸的是,《野生和有翠圖》於1952年被沒收,直到1984年才歸還給之老師。李秋君壹生中從未見過這幅畫。
1949年,張大千從東南亞來到南美洲。他每到壹個國家,就在那裏收集壹點土,然後裝進壹個寫著“三姐妹展”的信封裏。後來,通過李秋君在香港的弟弟,他把這封信轉交給李秋君。信中說:“三姐,聽說妳最近壹直躺在病床上,心如刀割。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不能活在同壹個地方,卻不能死在同壹個地方。雖然妳和我壹起寫了墓誌銘,但我真的很擔心死後我們能否有相同的看法。蜀山的舒勤壹生為無數美人所愛,但與三姐相比,這六宮就黯然失色了。史達琳還記得今天第壹次見面時妳可愛迷人的樣子。令人難忘,就像昨天壹樣.我討厭海峽的分離,它在西南而常常在東南作不同的家,塵蠟苔標誌著壹個夢。'
1971年李秋君去世時,張大千正在香港舉辦藝術展。聽到噩耗,張大千在李秋君住的方向跪不起,幾天幾夜也吃不下飯。從此他蒼老了許多,身邊的弟子也常聽他說:“三姐壹個人。”
八年後,張大千去世。2004年3月,他的朋友謝的後人終於拍賣了他的《野遊圖》。在張大千的代表作《秋末》問世後,《秋末》的來歷終於被解密,從而暴露了這段無比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