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全文如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註釋
1、張儉(jiǎn):東漢末年,張儉因彈 劾宦官,反被誣為結黨營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進去躲避,壹路上受人保護
2、杜根:東漢時,杜根曾上書要求鄧太後把政治權交給安帝。太後大怒,命人把杜根裝入袋中摔死,執法者同情他,讓他逃過壹劫。太後死後,他又復官。譚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未能上書太後,請其歸政光緒,有愧杜根
譯文
望門投宿別忘了東漢時的張儉,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裝著東漢時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來的同誌們,都是昆侖山壹樣的英雄好漢。
賞析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報》第十二版發表趙金九先生《“去留肝膽兩昆侖”新解》壹文,認為該詩“去留肝膽兩昆侖”壹句意指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的事件中“去”之康有為、梁啟超與“留”之譚嗣同自己無論去留與否,其行為皆肝膽昆侖雲雲。本人認為趙金九先生的觀點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觀點,都是值得進壹步商榷的。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後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麽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於先對象性描述後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壹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壹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麽,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確地認為:其壹,“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壹去”和“壹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壹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並列式動詞詞組,而是壹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並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壹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 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