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劉蘭芝》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劉蘭芝》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劉蘭芝是建安時期著名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

劉蘭芝從小受到壹般勞動婦女受不到的教育。詩開頭就通過劉蘭芝自敘寫到自己: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當蘭芝被遣歸之後,劉母也對她說: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這種重復的敘述正是為了強調說明這蘭芝絕不像焦母所說的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也不是劉蘭芝謙稱的“生小出野裏,本自無教訓”。

十七歲時,劉蘭芝已被教養成人,並嫁給廬江府吏焦仲卿。在焦家,她服侍年老的婆婆,照顧年幼的小姑,真是: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她辛勤勞作,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盡管她因丈夫遠離, “相見常日稀”,經常獨守空房,孤單寂寞,卻仍然忠實於愛情, “女行無偏斜”,便是其寫照;而她的待人處世,落落大方,舉止談吐,合情合理;她善良,即使將被婆婆趕走時,卻仍然想著“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裏”,並囑咐小姑要“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有美麗非凡的儀表,當她即將離開焦家時,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然而正是這樣壹位無可挑剔的新婦,卻處處遭到婆婆的指責;盡管她從早到晚紡織, “三日斷五匹”,婆婆還嫌她“織作遲”;盡管她處處自我克制,焦母卻始終看不慣,說她“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焦母明知兒子和媳婦感情深厚,卻毫無人性地強令兒子趕走劉蘭芝: “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面對焦母的虐待,劉蘭芝於忍無可忍之下,向焦仲卿訴說了自己的可憐處境: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是其悲慘處境的寫照。可以想象,再勉強留下去,劉蘭芝將被虐待至死。因此,她才忍心要焦仲卿“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劉蘭芝離開焦家,面對的現實仍是殘酷的,被休歸的女子在家中沒有地位可談,所以她“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更何況她還有壹位“性行暴如雷”的長兄。所以她和焦仲卿離別時就預感到回家後她哥哥“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果然,她回家以後,雖然想信守和焦仲卿對天立下的誓言,忠貞不渝。然而當這位兄長責備她屢次拒婚時,她不得不違心地應許了。道理很簡單: “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明白不過地昭示了她的這種處境。在婆家,她已得到了“舉動自專由”的罪名而被“遣歸”,又怎能再違背壹家之長的哥哥的意誌呢?

婚期日近,男方又是太守家“嬌逸未有婚”的郎君,在常人看來,確實是極好的壹門親事,所以劉蘭芝的長兄責備她: “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太守家聲勢顯赫,然而劉蘭芝並不羨慕權貴,依然忠實於和焦仲卿的感情,因此,婚期越近,她越加痛苦,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她“愁思出門”顯然是在期待和焦仲卿的最後見面。

終於,焦仲卿告假歸來。劉蘭芝在距離二、三裏外已聽到焦仲卿的“馬聲”,並急急忙忙前去會面,如果不是日夜專註地盼望和想念,她不可能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之內便聽到馬聲而迎出門去。

劉蘭芝向焦仲卿解釋了自己被逼迫而不得不答應太守家的婚事: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焦仲卿不了解蘭芝作何打算,因此說了壹番“賀卿得高遷”之類的話來挖苦她,劉蘭芝其實早想好了主意,因此她當即回答說: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新婚之夜,當“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初定”的時刻,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劉蘭芝以自殺的行動,抗議了黑暗社會的迫害。

劉蘭芝的形象,具有其特殊的審美價值。作品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或對話,或描寫,或鋪張,或想象,盡情地在讀者面前刻畫出劉蘭芝的美麗、善良、勤勞、靈巧以及知情知禮等種種美德。應該說,在焦家時,劉蘭芝還是盡力按照封建道德對女子的要求來身體力行的,她大可與劉向載入《列女傳》中的壹些賢德婦人相比美。所以,當焦母指責她時,她敢於理直氣壯地對焦仲卿說明自己是無辜的,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即使她回家後她依然對母親說: “兒實無罪過。”

然而,正是這樣壹位“無罪過”的人被冠以“莫須有”的所謂“無禮節”的罪名而遭棄逐。她沒有任何可以表達自己意願的權利,焦母容不了她,她的哥哥又想用她來結交權貴,絲毫不尊重她的人格和自由。茫茫大地,沒有她的容身之所,因此,只有死才是她唯壹可以選擇的權利!作品正是通過劉蘭芝這壹十分美好的藝術形象的被摧殘、被壓迫、被毀滅,暴露了封建道德的虛偽和殺人不見血的黑暗現實。這壹悲劇,在我國歷代讀者心中產生巨大的感人的藝術力量,因而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壹作品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段,為我國歷代文藝創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