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中央五臺NBA解說員的身高

中央五臺NBA解說員的身高

妳 好!裏面有妳想知道的!

蘇群 1、《體壇周報》籃球部主任

個人簡介

生日:1968年8月26日

出生地:江蘇無錫

畢業於無錫市壹中、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新聞系

1992年起供職於《中國體育報》國際部、球類部

2000年起供職於《體壇周報》

2004年創辦《籃球先鋒報》,並擔任總編輯

自1996年起采訪過4屆NBA全明星賽、2次總決賽、王治郅加盟NBA第壹個賽季和喬丹2001年復出***32場常規賽。

采訪過1994年和2002年兩屆亞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1995年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徑錦標賽等和2001年莫斯科申奧大會。

多次在CCTV5轉播的NBA節目中擔任嘉賓、主持人。

個人風采

江湖十年,目睹中國男籃兵敗悉尼,兵敗釜山;目睹NBA前輩***47位成名人物站在妳面前;目睹喬丹帶病打敗馬龍,癱倒在皮蓬懷中;目睹第壹個中國人踏上NBA球場……這麽多江湖恩怨過後,還能求什麽?唯壹的感想和信條是:我可以不說真話,但我決不說假話。

蘇群博客

/blog/1156966391

徐濟成

著名的籃球評論員,圈內人稱其為“大徐”,外語系的高材生,體育記者中的“盟主”。語言樸實卻不失生動,在專業化的解說中,還時不時蹦出幽默逗趣的話語,善於將枯燥的籃球術語通俗化,希望自己的解說能讓老大媽都能聽懂。

[編輯本段]介紹

徐濟成 山東人,1960年6月17日出生於青島。1973年,讀中學時因為身材較高入選市業余體校參加籃球訓練,後加入北京軍區青年男籃,當了五年專業運動員。1982年經高考進山東大學英語系,1986年畢業後調新華社體育部。現任新華社體育新聞部記者采訪室主任,高級記者。專長報道籃球,與NBA結下不解之緣,編著《NBA五十年》壹書。從1992年開始,被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聘為籃球轉播顧問。從事體育報道十余年來,曾參加漢城奧運會、巴塞羅那奧運會、亞特蘭大奧運會、悉尼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廣島亞運會、曼谷亞運會,以及籃球、體操等世界和亞洲單項賽事采訪。做體育記者18年,先後采訪過籃球、足球、排球、射擊、體操、曲棍球、皮劃艇、擊劍、羽毛球、網球和田徑賽事,最癡迷的還是籃球,曾長期關註殘疾人輪椅籃球,采訪過全國聾人籃球錦標賽。

[編輯本段]經歷

1960年6月17日出生於青島。 1973年,讀中學時因為身材較高入選市業余體校參加籃球訓練,後加入北京軍區青年男籃,當了5年專業運動員。

1982年考入山東大學英語系,

1986年畢業後分配至新華社體育部任體育記者。專長報道籃球,與NBA結下不解之緣,編著有《NBA五十年》壹書。

從1992年開始,被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聘為籃球轉播顧問。從事體育報道十余年來,曾參加漢城奧運會、巴塞羅那奧運會、亞特蘭大奧運會、悉尼奧運會、雅典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廣島亞運會、曼谷亞運會,以及籃球、體操等世界和亞洲單項賽事采訪。現任北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副部長、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常務副主任。

張衛平

1960年入什剎海業余體校學習,1964年入東城區業余體校學習。1965年入北京青年籃球隊,1966年入北京籃球隊(其所在隊曾獲得 年全國冠軍),1973年入國家隊。在國家隊效力8年,司職二中鋒,腳步動作紮實,籃下攻擊能力強,人稱“籃下魔術師”。

多次參加國際比賽,足跡遍及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所在隊曾獲:1974年第7屆亞運會第3名(伊朗,德黑蘭);1975年第八屆亞洲錦標賽冠軍(泰國,曼谷);1977年第九屆亞洲錦標賽冠軍(馬來西亞,吉隆坡);1978年第8屆亞運會冠軍(泰國,曼谷);1978年第八屆世界錦標賽第11名(菲律賓,馬尼拉);1979年第十屆亞洲錦標賽冠軍(日本,名古屋)。1978年,在有美國、前蘇聯、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加拿大等16支世界強隊參加的第8屆世界錦標賽中,取得個人總分排名第壹的佳績,被提名為最佳運動員,獲得錦標賽“得分王”稱號,並被大會譽為籃壇“神射手”。

1977年,在第九屆亞洲錦標賽中,被評為最佳前鋒。1978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79 年,獲北京十佳運動員稱號。1999年,獲“新中國籃球運動傑出貢獻獎”。

退役後入北京體育學院學習。畢業後,1983年任北京青年男籃主教練。1984年任北京女籃主教練。1985年起任中國男子籃球隊教練。任國家隊教練期間,曾率隊參加第十三屆亞洲錦標賽(1985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獲第3名;第十四屆亞洲錦標賽(1987年,泰國,曼谷),獲冠軍;第十屆亞運會(1986年,韓國,漢城),獲冠軍;第十 屆世界錦標賽(1986年,西班牙),獲第9名;第 屆大學生運動會(1986年,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獲第 名;第二十四屆奧運會(1988年,韓國,漢城),獲第11名。

1988年赴美國學習、工作,期間多次協助安排、組織中國隊和籃球俱樂部管理人員訪美、訓練、比賽、考察,並組織及協助美國教練來華講學。

擔任多屆全國籃球教練員培訓班授課教師及翻譯。

多次主持全國青少年籃球夏令營。

中國青年女籃技術顧問,多次安排、組織球隊去美國、澳大利亞訓練、比賽。

1997至2000年任國際管理集團中國部高級經理。負責中國男籃甲A聯賽的宣傳與推廣。

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講座欄目——《籃球課堂》節目主持,中央電視臺NBA 、CBA現場轉播解說顧問、特約嘉賓主持,曾多次對NBA總決賽、全明星賽進行現場直播報道及采訪報道,創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收視佳績,被廣大電視觀眾譽為“壹道獨特的風景線”。

新華社《體育快報》“觀戰指南”專欄作者。NBA時空專欄作者。搜狐網站籃球專欄作者。多次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文章,介紹、點評中國籃球及世界籃球。

拍攝出版了系列教學片《現代籃球教學法》(錄像帶10盤,VCD 10盤)。

著作有:《張衛平籃球訓練營》、譯著《 籃球運動實用知識規則》

2003年起,任中國男籃奧運希望隊領隊。

張衛平體育天資突出,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有理想的身高、良好的身體素質、優秀的智能天賦,10歲邁進素有“健將搖籃”之稱的北京什剎海業余體校,少年籃球班接受基礎訓練。十四、五歲猛竄高個兒,彈跳強,力量好,動作諧調而迅捷,有超常的籃球意識與手感。教練、行家看準他是打籃球的“料”。上中學後轉入東城區體校定向培訓嶄露頭角,1965年剛15歲就選入北京青年男子籃球隊。當時,好苗子雲集的青年集訓隊競爭激烈,他作為前鋒隊員,身高、彈跳和力量占優,手腳迅捷“有活兒”,籃下攻擊力強,頭腦清醒睿智、意識好,基本技術底子磁實,進攻方式多,左右手都能投(籃),3--5米跳投精準。憑實力,他不到壹年入選北京男籃壹隊。緊接“文革”狂飆席卷,運動隊癱瘓,人員散失,而他仍保留隊中。1973年國家體委全面恢復各項運動、他選入錢澄海執教的新壹屆國家男子籃球隊,司職二中鋒。1974年,他作為中國男籃隊前鋒參加第七屆亞運會男籃比賽,獲季軍。

“文革”結束後,中國體育重歸國際體聯大家庭,參加的第壹個世界級籃球大賽,就是1978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八屆世界籃球錦標賽,獲第11名。此前,他代表國家隊奪得第八(1975年)、第九(1977年)兩屆男籃亞錦賽和第八屆亞運會(1978年)籃球比賽,摘得“三連冠”(軍),已經加冕“亞洲最佳前鋒”、“運動健將”耀眼桂冠的他,再彪加“籃下魔術師”的綽號。

第八屆世錦賽,有美國、前蘇聯、前南斯拉夫、巴西、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世界“超級強隊”角逐,16支世界勁旅交鋒大戰,中國隊奪得第11名,令世界籃壇不可小覬,張衛平的上佳表現和最高得分功拔頭籌。他被賽會提名為最佳運動員、譽為“神射手”、獲得“得分王”稱號。張衛平進入自己籃壇生涯的巔峰期,時年28歲,即至1979年代表國家隊奪得第十屆男籃亞錦賽冠軍(“四連冠”),戴上“北京十佳(運動員)”之冠,他選擇了激流勇退。

他退役後入北京體育學院學習深造。1983年,從體院專科籃球專業畢業的他出任北京青年男籃主教練;1984年任北京女籃主教練;1985年任國家隊教練。張衛平輔佐錢澄海執教國家男籃跨四個年頭,成績斐然,除1985年帶隊邁出低迷期拿了第13屆亞錦賽第3名;1986年第10屆亞運會、1987年第14屆亞錦賽連奪亞洲冠軍、重顯“霸主”之身。1986年作為調研組成員赴西班牙考察、並率隊參加第10屆世界男籃錦標賽,中國隊獲得第9名,首次跨進世界十強之列、創造了歷史新章。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男籃保住第11位、較之他的前任們是從未取得過的最好名次,但對他尚存些許抱憾。

作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張衛平23年(含“文革”7年“無戰事”),征戰國內外比賽千余場、退役後完成大學專科學業,30歲出頭進入國家隊執教,進而1988年奧運會後離開國家男籃赴美國深造學習、考察乃至工作(將近10年),他的運動生涯、人生軌跡,於改革開放的中國體壇,給壹撥又壹撥走下冠軍領獎臺的運動員們,呈現再創人生二次輝煌的“張衛平模式”,開“壹代先河”。

近10年“舶”美的張衛平,身沒離籃壇,情不涼祖國,期間往來大洋兩岸,多次協助安排、以至組織中國籃球(男、女)隊、省、市的籃球俱樂部經理人員訪美,選外援,協調社會多方面力量開拓深層次、分批量以賽帶練、兼考察,曾組織(協助)美國資深教練來華講學送“經”。摸索先進的籃球理念、現代科技訓練、比賽的“外學內用”;他擔任(多屆)全國籃球教練員培訓班授課講師加翻譯。他從國家利益出發,思考的觸角和視野深遠而雋永,那就是“體育的變革性發展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及其演進論斷。

世紀之交十多年間,他多次主持全國青少年籃球夏令營活動,營造序列化、傳統化社會大背景,開辦“張衛平籃球課堂”訓練營,把發現培養籃球新人的路拓寬,成才幾率加大。令國人好壹陣驚喜、更希冀厚望的新人王治郅、姚明們已經在世界籃壇彰顯中國的驕傲與未來,也在史實般的接力並領跑著張衛平們播引的籃球生涯的價值軌跡。

90年代歸來的他,為職業化變革方興未艾的大中國球市構建“軟件”平臺。他用全新的思維、定位自己同快速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籃球運動助推模式,市場條件下籃球運動的經濟屬性“發酵”,籃球運動的文化元素以廣義的人性化融合切入當今人們的生活,快樂籃球——壹道亮麗的風景線。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衛平的投入與辛苦是開創性、前衛意義的先驅之舉,功載中國籃球職業化變革史冊。2003年,張衛平改任中國男籃奧運希望隊的總教練;2005年兼任CUBA籃球事務資深主管。

張衛平身兼中國青年女籃顧問、頻繁“架橋”組織中國球隊去美國、澳大利亞訓練、比賽;肩負國際集團中國部高級經理;宣傳中國男籃甲A聯賽、推廣青少年乃至教練員的技術培訓;受聘主持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籃球課堂》、《籃球公園》——“攻防解析”演示節目、NBA、CBA、CUBA比賽現場轉播解說嘉賓、顧問,屈指十年,成為球迷與廣大電視觀眾感悟生活樂趣的“壹道意味獨特的陽光窗口欄目”。

中國優秀運動員的知識化進而向“博士化”的總趨勢,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走向成熟進程中的“體育現象”之壹景。張衛平同樣不失為先導者。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他早期的論文《籃球運動員意誌品質的分析》、《策應打法成功的決竅》等見諸於《籃球》等專業雜誌或中央級報端。有著鮮明的實戰質感與理性經驗談。近期出版專著貫穿現代籃球理念張力、知識辨析的導向特質,展示撰著者的經驗進行理論升華。《張衛平籃球訓練營》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加大年輕讀者、球迷及普及教練人員的看點,還有譯著《籃球運動實用知識規則》,都是普及性讀物。而他編撰、錄制、出版的系列教學片《現代籃球教學法》(錄像帶10盤;VCD10盤)是其代表性力作,集現代籃球理念、科技訓練思想方法之大成。

現任體壇周報籃球部主任

中央電視臺籃球解說顧問

30而立,生於北京,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系,師哥師弟遍天下。

采訪過三屆全運會,1997上海(當年還在實習),2001廣東,2005江蘇;

三屆夏季奧運會,2000悉尼,2004雅典, 2008北京

壹屆冬季奧運會,2002鹽湖城,第壹次采訪冰雪項目,親眼目睹大楊揚沖破冬奧中國第壹金;

然而安身立命之本,還是籃球。

經歷四屆亞洲錦標賽,1999福岡,2001上海,2003哈爾濱,2005多哈;

兩屆世界男籃錦標賽,2002印第安那,2006紮幌琦玉;

兩屆世界女籃錦標賽,2002江蘇 2006巴西;

先後九次孤身深入美國,探訪NBA人文地理;

王治郅在達拉斯,巴特爾在丹佛,姚明在休斯敦;

唯壹曾經在這三地,全景目睹三大中鋒加盟和奮戰NBA的中國記者;

壹路走來,不敢停步。

2004年雅典之後,離開《北京青年報》,與蘇群、孟曉琦創建《籃球先鋒報》任副總編,銷量日升。

現為體壇周報籃球編輯,中央電視臺特約嘉賓

少讀三國,左傳,戰國策,24史讀到《明史》之後,不願再讀。

人生格言:平生不弄險,但不等於會在機會面前退縮

楊毅是中國最早深入報道NBA的壹群人,他的風格以獨到幽默著稱

於嘉

生於北京

籍貫哈爾濱

年齡:28歲

職業:主持人、演員

身高:1.77 cm

體重:70KG

籍貫:哈爾濱

特長:遊泳、唱歌

愛好:滑雪、開越野車

畢業院校:上海謝晉影視學院——表演系

最喜愛的CBA球隊:江蘇南鋼

2000年3月,就讀杭州商學院(現為浙江工商大學)外語系二年級的於嘉在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全國NBA解說員大賽中,從壹萬余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兩名優勝者之壹,從而代表中央電視臺前往美國奧特蘭解說於2月13日舉行的第49屆NBA全明星賽。

中央電視臺體育評論員

《籃球先鋒報》高級顧問,看慣NBA直播的人都熟悉他那張表情生動的臉。單打能力突出,文字鮮活火熱富有激情。正如他自己所言,籃球已經徹底融入他的血液他的生活。

9歲的時候第壹次看NBA,記住了戴著蜻蜓眼睛壹樣眼鏡的賈巴爾和沃西,忘了那個把球和對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魔術師;12歲的時候第壹次看奧運會,記住了“夢之隊”的壹切,忘了自己還有小學升初中考試;14歲第壹次在全國俱樂部聯賽決賽裏看見大郅,忘了他身邊那時還年輕的四大國手;19歲第壹次采訪CBA總決賽在電梯裏碰見姚明,忘了這家夥還算是個明星。

每到這個時候,總會覺得自己的幸運。總覺得那個橘紅色的籃球裏,蘊涵著壹種力量。這樣的壹種力量,已經徹底地融入了我的血液,被熱烈跳動的心臟壓向全身每壹個地方,在孤單無助的時候,放射出溫暖而堅強的光芒。這是壹種說不出的感覺。

鮮活而火熱的力量。

總想說說自己的幸運,都因為自己從青澀的年代所摯愛的籃球。籃球之於我,不是壹蔬壹飯,不是肌膚之親,而是壹種不死的欲望,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在我孤單無助的時候,放射出溫暖而堅強的光芒。

鮮活而火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