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敗》、《泡沫經濟學》、《前車之鑒日本的經濟泡沫與失去的十年》。
日本泡沫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
1、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壹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2、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壹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3、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擴展資料:
日本為應對90年代經濟危機采取的措施:
1.調整經濟結構。
(1)經濟增長是經濟總量的物質增長、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結構及經濟制度的改進***同作用和發展的壹個全面過程,日本的泡沫經濟表面上是資產膨脹的結果,但其根本原因還在於經濟結構的失衡與調節的滯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失衡以及銀行、企業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和不完善。
(2)日本進入九十年代後主導產業缺位, 傳統產業又轉換不及時且躍遷不到位在產業結構方面,故要註重調整和改革經濟結構,逐步走上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道路,使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化和高級化,政府大力鼓勵和發展新興產業?。
2.改革“日本式”的經濟體制。
(1)經濟體制的先進與落後是決定壹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由於過分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和調節作用,而使市場的作用被削弱。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出有利於企業自主投資的鼓勵措施,為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
(2)經濟結構的調整也要求解除終身雇傭,變年功序列制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
3.經濟政策目標的調整。
(1)長期以來日本的經濟增長都是嚴重依賴外需的,然而以外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向具有明顯的外部性,而真正的經濟增長應該有壹個強有力的內在支撐機制。
(2)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勢下,將出口與擴大內需、推動個人消費相結合才是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政府應該把促進與民間收人相適應的民間消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重新喚起國民的信心。
4.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重視基礎研究與開發, 占領高技術領域
5.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 。
當今的市場經濟是以金融業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術要想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新興產業要想發展壯大, 離不開金融業這個強大後盾的支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