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東癡先生傳文言文翻譯

東癡先生傳文言文翻譯

《東癡先生傳》譯文:

先生初名元善,字長公,因仰慕嵇叔夜的為人,就改名叫徐夜,字嵇庵,又字東癡。世世代代都是濟南郡新城縣人。徐先生的曾祖父是守吾公徐準,明朝萬歷年間考中的進士,做官做到了雲南布政使。當時有“山東四君子”的說法,守吾公就是這四君子中的壹個。東癡先生是我的叔祖也就是有考功職銜的季木先生的外孫,年少時在外祖家讀書,受外祖家風氣熏陶,從束發(十五歲左右)起就擅長寫詩,受到外祖季木先生的喜愛。二十九歲時,遭逢社會動蕩(指清兵入侵壹事),母親在混亂中死去,於是放棄了在學校學習以應對科舉的事,在系水東岸隱居。住著幾間茅屋,以蘆葦做墻,以艾草為席,座位上凝滿了灰塵,而先生坦然自若。順治辛醜年(1661年),到錢塘遊玩過壹次,經過孤山,拜訪林和靖故居,又渡過浙江,溯流而上到了桐廬,登上嚴子陵釣臺,在謝臯父墓前祭奠壹番,徘徊良久,賦詩而返。又過了十三年,也就是康熙癸醜年(1673年),因赴老友的約會,往西遊覽宛鄧壹帶,回來後就不再外出。到了康熙戊午己未間(1677年到1678年),有詔令尋求隱居的高士,高士們都像魚鱗壹樣密密麻麻地聚集到京城。主管部門打算讓東癡先生應詔,先生以年老多病堅決推辭了。

先生年少時寫文章,受到《史記》、《漢書》、《莊子》、《離騷》的影響,擅長寫哀艷(指淒切而華麗)之辭;寫的五言詩與陶淵明相似,巉刻(指詩文風格清峭瘦硬)之處更象孟郊。中年以後,在田廬隱居,與社會遠遠地隔絕,喜歡描寫山林河湖的樂趣,稱道農家生活的情致,都是些世外之語,儲光熹、王維以下的詩人難以企及。康熙癸醜(1673年)年春,我與已故的西樵、東亭兩位兄長到他住的地方拜訪,看到他住的是三間老屋,雨下時間長了就漏水,像要倒塌的樣子。我就給新城縣令寫了封信,信中說:以前元道州(元結,字次山,曾任道州刺史)推薦處士張季秀,請縣官給張季秀建造十多間草房,給他幾十畝水田,免除他的徭役,從而叫士人知道廉恥。又,楊君謙《蘇談》壹書中記載中峰和尚的草堂,說馮海粟和泥,趙松雪(趙子昂)搬運,中峰塗泥墻壁,吳地人到今傳為美談。如今徐先生並日而食(指三兩天才能得到壹天的糧食),簞瓢屢空(指家中常常斷糧),所住的壹畝地,與蓬藋鼪鼯***有。先生如果能登門拜謁,捐助修建草堂的資財,繼元次山、馮海粟、趙松雪三君子之後,也是壹個佳話。

又過了十年,先生七十歲了,更加貧窮。我在京城多次寄信給他,向他索要他的詩稿,先生每每謙遜地推辭。只好就我的書箱中所藏的二百余首詩刻印了。東癡先生本來是可以流傳千載的人啊,流傳他的詩,就是為了流傳他的人啊。又過了二年,他去赴朋友之約,死在了德安。

東癡先生形貌瘦削而精神清朗,望上去就像溪畔之松、驚露之鶴,他的書法與虞永興(即虞世南,因賜爵永興縣子,因稱 “虞永興”)相似,他在村裏與我們兄弟交往得尤其好,因而記下他的大概情形。

漁洋山人王士禛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