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在他的著名論文《無線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壹文中建立了壹個二元經濟的“古典”模型。劉易斯模型把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壹個是以傳統生產方法進行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極低的非資本主義部門,另壹個是以現代方法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部門。前者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後者以現代工業部門為代表。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不斷擴張,而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需要農業部門提供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在劉易斯模式中勞動力轉移的過程如圖所示。
D D3D2D1L1
L2 L3 L
在圖中,橫軸OL代表勞動,縱軸OD代表勞動的邊際產品和工資。OA表示傳統農業部門的生存收入,OW表示現代工業部門的現行工資水平。在這個稍高於農村生存收入的工資水平上,現代工業部門的勞動供給是無限的,也就是說,工業部門的勞動供給是完全彈性的。因此,勞動供給曲線WS是壹條平行於橫軸的水平線。
劉易斯假定工業部門只使用資本(用K表示)和勞動(用L表示)兩種要素,資本(K)是稀缺的,而勞動(L)是豐富的。根據
西方經濟學的可變比例規律,對於壹筆固定的資本額,就有壹條特定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曲線[勞動需求曲線D(K)與之相對應]。在圖中,假設現代工業部門最初資本量為K1,於是,與之對應的勞動生產率曲線為D1(K1)。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勞動生產率曲線將向右移動到,D3(K3)等等。
根據劉易斯的觀點,現代工業部門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勞動邊際生產率等於工資水平。所以現代工業部門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對應壹定資本投入,其需要的勞動力數量為勞動邊際生產率曲線與現代工業部門工資曲線的交點。為了分析簡便,假設資本家把所有的利潤都用於投資,從而吸收的農業勞動力不斷增多,當勞動成產率曲線由D1(K1)移動到D2(K2),D3(K3),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也由L1增加到L2,L3,直到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全部被工業部門吸收為止。當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消失後,農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就會提高,此時,工業部門要想得到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資水平,勞動供給曲線開始上升(如虛線SS’所示)。
劉易斯理論主要觀點是勞動力的轉移由邊際勞動生產率決定,生產力的提高伴隨著工業利潤的增長和資本的增長,引起工業部門擴大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並且只要農業邊際勞動生產率低於工業,轉移必將持續下去。
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經濟理論僅僅從工業部門的擴張出發,轉移的目的是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擴張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並沒有具體的
分析農業的發展,忽視了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工業發展同樣重要。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只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服務,理論的假設條件與我國當前的制度和經濟現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首先,劉易斯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抽象掉經濟以外的障礙,而我國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則受到層層的制度和體制障礙。其次,劉易斯認為城市沒有事業,工農業勞動力沒有構成競爭,而我國現在存在大量的下崗職工待就業。還有,劉易斯沒有考慮到工農業兩部門勞動力素質水平的差距,這顯然與我國現實迥乎不同。雖然理論假設與我國現實條件並不完全符合,但強調我國工業化擴張和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至間的互動無疑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劉易斯二元理論闡述了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和壹般規律,即轉移是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向勞動生產率高的工業部門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