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黃鶴樓詩句李白 描寫黃鶴樓的經典著名詩句古詩 黃鶴樓有關的詩詞崔顥

黃鶴樓詩句李白 描寫黃鶴樓的經典著名詩句古詩 黃鶴樓有關的詩詞崔顥

《黃鶴樓》

唐盧郢

黃鶴何年去杳冥,高樓十載倚江城。

密雲朝卷四山景,流水夜傳三峽聲。

柳暗西州供寫望,草芳南浦偏離情。

登臨壹向須回首,看卻鄉心萬感生

江夏送友人唐李白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瑯□實,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黃鶴樓》唐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雲野水***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

宋蘇軾

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饑不眠。

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

洞中鏗鋐落門關,縹渺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原執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蔽席氈,夜穿茆屋光射天。

裏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忿喧,訟歸有司令幾年。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哀可憐。

原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浣溪沙

黃鶴樓前識楚卿。

彩雲重疊擁娉婷。

席間談笑覺風生。

標格勝如張好好,

情懷濃似薛瓊瓊。

半簾花月聽彈箏。

客談荊渚五昌慨然有作

去歲出蜀初東遊,

峨舸大艑下荊州。

便風轉頭五百裏,

吟嘯已在黃鶴樓。

戲拈鐵笛吹出塞,

水湧月落魚龍愁。

明朝喧傳古仙過,

碧玉帶束黃絁裘。

豈知壹官自桎梏,

簿書期會無時休。

豐城寶劍已化久,

我自吐氣沖鬥牛

《黃鶴樓》

宋遊景仁

長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萬景收。

漢水北吞雲夢入,蜀江西帶洞庭流。

角聲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兩岸秋。

黃鶴樓高人不見,卻隨鸚鵡過汀洲。

《菩薩蠻黃鶴樓》

現代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沈沈壹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送左禹赴江夏尉

泛泛青翰舟,

亭亭黃鶴樓。

江山信清灑,

人物想風流。

美酒遣歸思,

新詩題舊遊。

有魚知不食,

端作置書郵。

崇恩演福禪增偈

靈山壹別幾經春,

今日重來喜見君。

佛法壹肩擔荷卻,

黃鶴樓前第壹尊。

《黃鶴樓》

唐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壹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夏夜對月

薄雲歸欲盡,

殘雨久猶滴。

月入疏林間,

庭戶粲珠璧。

梅天苦蒸郁,

爽氣始此夕。

豈無壹舴艋,

放浪江天碧。

散發黃鶴樓,

醉弄白玉笛,

真當舞魚龍,

詎止裂金石。

黃鶴樓

手把仙人綠玉枝,

吾行忽及早秋期。

蒼龍闕角歸何晚,

黃鶴樓中醉不知。

江漢交流波渺渺,

晉唐遺跡草離離。

平生最喜聽長笛,

裂石穿雲何處吹?

《望黃鶴樓》

唐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壹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竈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頻頻揮手,壹起在那告別了黃鶴樓,他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將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奔流。

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遊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壹座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創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壹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壹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壹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壹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壹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壹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壹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壹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麽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壹邊送別,壹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壹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壹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壹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壹片地、壹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遊,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壹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壹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註意到壹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壹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註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壹江春水。總之,這壹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壹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賞析二

李白是壹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壹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壹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麽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麽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壹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註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壹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壹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壹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麽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壹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壹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壹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壹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壹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壹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麽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壹邊送別,壹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壹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壹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蒙,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壹片地、壹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遊,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壹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壹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註意到壹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壹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註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壹江春水嗎?

總之,這壹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壹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有關王維著名詩句

有關王維著名詩句集錦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

2、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

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王維

6、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霞蔚。我心素已閑,清川潺如此。清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王維《青溪》

7、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王維《田園樂》

8、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王維《漢江臨泛》

9、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萍池》

10、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以銘某個下午——王維

11、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桃源行》

12、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3、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秋歸輞川莊作》

14、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王維《酌酒與裴迪》

15、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王維《春中田園作》

16、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王維《書事》

17、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壹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王維《輞川六言》

18、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19、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王維《西施詠》

20、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王維《秋夜曲》

21、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22、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王維《酌酒與裴迪》

23、"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楚王言。——王維《息夫人》"

24、願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25、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四首》

26、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四首》

27、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

28、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29、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壹人。——王維

30、有如免走鷹隼落,駿馬下註千丈坡——王維

31、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王維《少年行四首》

32、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33、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王維《橫吹曲辭·出塞》

34、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35、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壹身轉戰三千裏,壹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壹戰取功勛!——王維

36、壹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王維《少年行四首》

37、青溪/過青溪水作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王維《青溪/過青溪水作》

38、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王維《過香積寺》

39、屬於自己的寧靜——王維精心為自己準備了壹片寧靜自己悄悄的住在裏面過路的人,這裏是壹座墳墓不要好奇快快離去吧——王維《筆有千鈞》

40、雜詩三首其三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王維《雜詩三首其三》

41、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王維《歸嵩山作》

42、雜詩三首其壹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王維《雜詩三首其壹》

43、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鲙鯉魚。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王維《洛陽女兒行》

清代金聖嘆著名詩句詩詞

年代:清朝

金聖嘆簡介:

金采(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別號鯤鵬散士。壹說本姓張,名喟,享年五十三歲(虛五十四歲)。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評點。

金聖嘆生於1608年三月三日(4月17日),幼年生活優裕,後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後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壹,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評註不少古典,奇才也。傳在今河北省阜城縣曾有衣冠冢壹座。

順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對金聖嘆的作品加以贊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他聽說後,隨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隨後蘇州府吳縣調來新縣令任維初對欠稅者用重刑又高價售出公糧於百姓,激起民怨。民眾假借順治駕崩契機,組織反貪遊行,後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廟哭廟,發泄不滿,後向巡撫朱國治呈揭帖告發縣令。誰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結,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們抗納兵餉,鳴鐘擊鼓,聚眾倡亂,震驚先帝之靈,要求嚴懲。處“斬立決”(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法場-江寧-三山街,其中壹人為金聖嘆也,後任維初因犯另案被斬,朱國治被吳三桂兵殺並分食其肉,骸骨無存。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的評點很註重思想內容的闡發,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其社會觀和人生觀灼然可見。他斥責“犯上作亂”,釋“水滸”之名為“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反對“以忠義予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魚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盜賊的官軍,並意識到“壹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千殷直閣”及其狐群狗黨,結成禍國殃民的社會勢力,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他認為,“居其邦,不竊議其大夫之得失,惡傷治也”,“非聖人而作書,其書破道,非天子而作書,其書破治,破道與治,是橫議也”;然而又承認天下無道則庶人敢議,“庶人之議皆史也”。他宣揚“忠恕”、“孝悌”之類儒家道德規範;然而又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贊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他接受佛教的虛無思想,視人生若夢幻,所謂“天地夢境”,“眾生夢魂”;然而他又直面現實,並孜孜於述作,以為“生死迅疾,人命無常,富貴難求,從吾所好,則不著書其又何以為活也”。可以看出,金聖嘆的思想中是充滿著矛盾的。金聖嘆文學批評的精彩之處在於對作品的藝術分析。他的詩文評比較平常,如強分律詩為二解,套用八股文起承轉合之法說詩,頗為人所詬病。他評《水滸》、《西廂》二書時的藝術見解則獨出手眼,繼李贄、葉晝之後將小說戲曲評點推進到新的高度。

清代金聖嘆著名詩句詩詞

1、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金聖嘆

2、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金聖嘆

3、花生米與豆腐幹同嚼,有火腿滋味。——金聖嘆《金聖嘆臨刑前遺言》

4、"消磨傲骨惟長揖,洗落雄心在半酣——金聖嘆《評點西廂記的開首》"

5、有日月而後晝夜成,有晝夜而後寒暑判,有寒暑而後歷數定,有歷數而後系統分,有系統而後興亡見。——金聖嘆

6、"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買東西;少老頭,坐躺椅,由冬至夏讀春秋。——金聖嘆"《金聖嘆》

7、殺頭,至痛也,而聖嘆於無意中得之,亦奇。——金聖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