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機關公務員如何提高材料寫作水平

機關公務員如何提高材料寫作水平

作為機關幹部,要想提高機關公文寫作能力,成為公文寫作的行家裏手。要多研究,打好實踐根基,須做到:

(壹)登高望遠

人們常講,登高才能望遠。起草機關公文,也應做到這壹點。換句話說,就是要善於站在全局和理論的制高點上思考問題、提出對策,文以載道,突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給人以啟示和***鳴。文章依賴“思想”而永生,因無“靈魂”而猝死。

寫材料首先壹定要註意提煉“思想”,善於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著眼全局看局部,不就事論事,把具體的東西理論化;善於緊密結合單位實際,既不違背上級精神,又能突出單位特色,把上面的精神具體化;善於運用新語言、新事例,不簡單“重復過去的故事”。

而是把傳統的東西現代化。實踐中,要註意把握好以下幾點:

壹是針對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問題是材料的基礎和靈魂。文字材料影響的大小,根本就在於是不是真正抓住了問題,是不是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去寫的。如果是針對問題去寫的,影響就大,相反影響就小。

因此,必須註意抓問題,抓“壹碰就響”的問題,抓普遍存在的難以解決的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深入調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問題,緊緊抓住影響和制約單位建設的主要問題,確立文字材料的主題思想。

二是要有概括性。要從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現象裏面跳出來,用全面的、理性的、辯證的分析提煉和升華思想,總結出來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種高度的概括性,是領導思想的精華,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比如,有壹個材料,關於增進班子成員感情的概括就比較好:“感情好,有事不當事;感情差,沒事會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淺,小事能鬧大,大事能鬧炸。”非常給人啟迪、發人深省。而有的材料總的看上去不錯,但又覺得少點什麽,往往就是少幾句高度概括、很凝練的話,讓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決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分析問題要有深度,不滿足於抓住次要的、現象或枝節的東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質的東西;不滿足於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滿足於眼前的結果,還要追蹤發展的趨勢;不滿足於掌握淺易的、粗線條的問題,還要鉆研疑難問題和考察細節。

要從眾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從復雜的問題中提出核心、本質原因。只有這樣,寫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四是要有獨創性。現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壹個毛病就是大話、空話、套話比較多,空洞無物,說白了就是“正確的大實話”的拼湊,上級文件的翻版,報刊文章的剪輯。

要增強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學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不依賴別人,不抄襲別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話去表達,不能人雲亦雲,趨奉迎合,確實能夠獨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五是要有說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指導工作的,既要使大家聽得懂、聽得明白,又要便於大家準確地理解和貫徹執行。

這就決定了文字材料必須能夠透徹地講清道理,做到了這壹點,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要把握好講道理的藝術,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級精神,又要貼近單位實際

既要有對上級會議、文件精神的中肯評價和深刻理解,又要有變虛為實、變大為小、變抽象為形象、變原則為具體的本事;既要全面辯證,不顧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準確生動,不離腔走板甚至脫離上級和黨委意圖另搞壹套,使人不得要領,感到莫名其妙。

有經驗的同誌,還常常寓事於理,用壹個典型事例說明壹個道理,把深刻埋在淺顯中,常常會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啟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修煉”悟性

“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壹秘密。”這是歌德對鑒賞藝術作品所講的壹段話,其核心思想是:無論創作藝術還是欣賞藝術,都離不開“悟”。

對於公文寫作來說,悟性也同樣重要。同樣的訓練、同樣的工作經歷,有些人的寫作水平只能停留在壹定的層面上,有的人卻能把公文寫作升華到藝術的境界。這裏面除了客觀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差別還是體現在會不會“悟”上。

悟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壹種對事物的體會和認識能力,人與人悟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深淺上,公文寫作中悟性的深淺與每個人的“修煉”程度成正比。首先必須弄清楚寫公文目的是什麽?我們公文寫作,大到調研文章、工作報告,小到信息、簡訊,說到底都是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從這個角度考慮,公文寫作和其他文體寫作不同之處就在於:必須符合上級總體意圖。所以寫公文,只能在上級總體意圖的大框架內來寫,出了那個框架,妳就算跑題了。那就算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其實簡單說來是上級意圖,但落實到具體實踐,上級意圖包括國家宏觀政策、上級部門行政部署、本單位工作思路、領導對政策的個人理解,等等。這個需要妳在實際工作中去“悟”。如何提高“悟”性呢?從實用角度分析,就是寫作要註意要有針對性。

比如每個級別的報紙、刊物,都有要解決問題的層次;每個領導、編輯,都有各自的風格和對問題的理解,如果妳想得到他們的肯定,就不要孤芳自賞,壹定要加以研究。

妳想在哪裏發表、妳寫給哪個領導看,就把相關的報紙、刊物,或者把以前已經通過領導認可的文章找來,仔細的看,看的越多越好,研究寫法,查找規律。寫公文時,不要把寫文章的人當成自己,而是當成領導、編輯。

當然,壹些其他的報紙、刊物、網上的文章,妳認為寫的好的,也可以找來看和研究,但開始階段建議還是有高度針對性比較好。

而從長遠提高的角度來說,多閱讀壹些政治理論書籍,多關註國家、當地、上級、本單位、本部門等政策、措施,以及相關領導的觀點、思路,多了解時事政治,多思考深層次的原因,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會對自己準確把握某篇公文應該具有的度,會很有幫助的。

(三)悉心揣摩

公文不是用來記錄個人見聞的,也不是闡發個人見解的。而是秉承領導旨意、根據工作需要寫的。這就要求起草公文時,壹定要用心揣摩領導意圖、思維方向、關註的重點等等,想方設法把領導的思想和意圖理解準、領會透,而不能斷章取義、隨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爐竈”。

處處留心皆學問。要通過細心觀察、悉心揣摩、科學分析,努力去挖掘、擴展、完善、深化和延伸領導的意圖,力爭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不完整的東西系統化。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理解和正確把握領導意圖,確保機關公文質量。

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領導的意圖、思維方向、關註重點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刻,寫起來也就越順利,領導也就越滿意。

壹是積極擴展領導意圖。有的領導同誌交代意圖時,只是壹些初步想法,或僅僅從某壹個角度、某壹個側面提出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起草人要從更多的層次和角度去思考問題,舉壹反三,擴展和延伸領導形成的基本觀點,對領導暫時未想到但又比較重要的問題補充進來,把領導簡單分散的意見擴充為比較全面、系統的意見,不能聽壹就是壹,機械呆板地領會領導意圖,切實把領導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二是善於挖掘領導意圖。有的領導只是出個大題目,至於公文寫作中的具體問題涉及不多。碰到這類情況,起草人首先應主動和領導同誌商量研究,爭取領導的指導,深化領導的意圖,然後順著領導的思想脈絡,弄清楚領導要求寫什麽,為什麽要寫,要達到什麽目的,從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東西。

挖掘領導意圖時,起草人還要善於將主管領導的意圖與其他領導的意圖結合起來領會,集思廣益,體現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原則。

三是努力完善領導意圖。公文寫作過程中,有的領導深思熟慮不夠,講得意見不甚明了、比較雜亂;有的壹時未想清楚、未說明白,只是壹些感性認識;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

對此,起草人要與領導多交流,善於提煉概括、拾遺補缺,慎重恰當地處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確定的確定下來,把感性的東西上升為理性的東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補充,把不清楚的問題講清楚,把不壹致的地方進壹步調整充實,從而比較全面、完整、準確地體現領導意圖,保證公文質量。

四是及時捕捉領導意圖。機關幹部有經常接觸領導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條件,了解和捕捉領導意圖的途徑比較多,可以從主動詢問中獲得,從領導批示中領會,從批評表揚中領悟,從講話材料中把握,從積零為整中綜合。

尤其是與領導在壹起檢查工作、參加會議、研究材料,壹塊就餐、散步、閑聊時,要註意把領導談話中最新閃光點,特別是壹些新思想、新觀點,要不失時機的記下來,並進行歸納分析。因為這個閃光點或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很可能是領導對某個問題思考的新突破。

(四)量體裁衣

胡喬木同誌曾告誡機關的同誌:“寫文章用材料是為了說明觀點,文章寫出來叫大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鮮明,就是材料與觀點沒有聯系好,每個觀點應該接著有事實作證明,不能證明觀點的事實不要用。”因此。

起草公文壹定要學會“量體裁衣”,也就是要切實處理好表達觀點與選用材料的關系。對於出思想、出經驗的系統性文字材料,不少人感到力不從心,這就需要認真地鉆研,努力做到鮮明清楚、綱舉目張。學習公文寫作要註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壹是要學習公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公文在取材立意、布局謀篇上都有壹定的要求,特別是在文種、格式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和要求壹般需要通過熟讀公文寫作書籍來掌握和了解。

二是要學習範文。模仿是學習的重要形式,要根據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選擇中央文件、領導講話、行業文件、單位歷史文件,報刊上影響較大的、公認的壹些好文章精心研讀,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語言風格,細心體會其謀篇布局、形式特征。

三是觀察體會經驗豐富同誌的寫作過程。學習寫作很重要的壹條經驗,就是要認真體會領導同誌、有經驗同誌從立意構思到謀篇布局,從著手起草、反復修改到最終定稿的整個過程,領悟每壹個細節。

(五)借梯上樓

巴甫洛夫曾說過:“不管鳥的翅膀怎麽完善,它任何時候也不可能不依賴空氣飛向天空。事實和資料就是科學家的空氣,沒有它,妳任何時候也不可能起飛;沒有它,妳的理論就是無用的掙紮。”我國漢代恒寬說“厚其基而求其高”,宋代蘇軾說“厚積而薄發”,清代唐甄說“積多則神”。

荀子《勸學》篇裏面的“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都是知識、材料積累的重要性。對於機關幹部來說。要想把文字材料寫好,壹定要學會“借梯上樓”,善於積累和運用各種資料。第壹,善於積累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是公文寫作的基礎。學習靠積累,積累也是壹種學習。公文寫作中的積累包括積累構思(文章結構)、公文語言、寫作信心和公文素材。

構思最難積累,需要有人指點、引領,需要寫作者用心分析,需要大量的實踐鍛煉。把握公文語言是指依據不同的文種使用不同的語言,特別是講話稿,要根據不同的講話人和聽眾確定講稿的風格,寫作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語感。

積累寫作信心就是指在心理上從剛開始接受寫作任務時的誠惶誠恐,逐漸轉變為坦然面對、從容不迫。“手中有糧,心裏不慌。”材料的積累在公文寫作中至關重要,要努力讓自己公文素材的“糧倉”豐盈。在這裏介紹壹下筆者關於公文素材的“四類”積累法。

第壹類:政治理論、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法規類材料,特別是與本行業密切相關的理論和政策法規;

第二類:本單位現任主要領導及領導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風格,單位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理念,特別註意掌握領導講話類材料等;

第三類:本單位主要業務方面的材料、本行業基本材料和前沿情況;第四類:行內行外、國際國內與業務有關的學習型、啟發型材料。

做到“三勤”

壹要勤讀有字之書,向書本學。現在是信息社會,媒介發達,電子的、紙質的報刊、書籍比比皆是,應有盡有,學習、積累起來十分方便。我們壹直倡導創建學習型辦公室,倡導辦公室人員每人每年至少讀兩本書,根據實際和需求讀好書。要有“讀書破萬卷”的精神和毅力。

具體怎麽讀?讀什麽?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情況確定,有的要細讀,有的要略讀,有的瀏覽壹下就可以了。辦公室工作有讀書的時間,也有這方面的條件。中央重要文獻、上級文件、領導講話等我們都要細讀,要認真細致地研讀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平常沒有總結和積累,到時腦袋裏空空,筆記裏空空,資料櫃裏空空,電腦裏也空空,是寫不出好材料的。

二要勤讀無字之書,向實踐學。人人是老師,事事是教材,處處是課堂。文字寫作不能只靠書本上學,必須從實踐中學。要學習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良好的寫作習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觀點方法,借鑒融合各種經驗、知識,批判地吸收、摒棄地繼承,這也是較快吸收和轉化的途徑。

要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知識、素材和經驗。會寫材料的人都有自己的秘籍、方法、經驗,都是平時積累的。手頭和腦子裏空空,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也是七拼八湊,領導不認可、不采用。

從行業的角度講,不接觸實際,不了解生產流程,不懂得管理過程,不把握行業特點,寫出來的材料就會只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只能是言之無物、空洞乏味。

三要勤於實踐練習,多加鍛煉。要善於觀察和思考,學會用哲學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寫出來的東西才有理論水平和科學觀點,才能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寫筆記、記日誌,組織命題寫作、文章點評等,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要有刻苦的精神,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壓擔子、接任務。真正好的材料是逼出來的、壓出來的,必須嚴要求、壓擔子,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永遠培養不出自己的文字人員。辦公室當前存在壹個現象,就是能寫材料的人總有寫不完的材料,不能寫材料的人總沒有材料寫。

實際上,有材料寫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提高能力的好機會,也是展示自己的好舞臺,最好不要輕易讓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