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壹部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妳們整理的內容,希望妳們喜歡。
《1942》觀後感壹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裏拿出了壹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壹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壹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制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裏說的唯美,是指影片註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麽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仿佛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沈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壹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裏的病毒,饑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饑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壹群饑民打算打入壹個小村。饑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裏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裏藏刀的說吃飽吃好雲雲。壹來壹往,暗湧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壹切化為灰燼:饑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壹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壹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復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裏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汙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饑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麽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餵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幹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麽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報告 幾個人的結局壹樣。有的饑民活了下來,這是壹件小事,壹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壹件小事壹樣報告了,壹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壹曲1942的小調。
《1942》觀後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饑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壹層層官吏的克扣貪汙,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饑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壹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壹要務時,其他的壹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征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壹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壹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四
1942,在世界範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壹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饑饉。老東家壹家人的逃荒,按照輪回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壹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壹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壹句“牲口”,即使有道德準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裏,他將長工壹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壹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壹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壹口糧,他懂得不舍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壹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妳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裏。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麽用。不論什麽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壹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壹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壹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臺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妳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妳叫我壹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裏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饑荒,和很多河南人壹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麽形容詞說那是什麽,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壹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壹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壹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裏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麽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裏的時候深吸壹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裏."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饑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裏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壹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 文化 ,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壹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癡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壹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麽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壹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妳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