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是什麽意思?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是什麽意思?

釋義類:類別。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用法:緊縮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壹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7]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就說明了後壹點。孔子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8]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決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