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妳敲響"原文和全文是什麽?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妳敲響"原文和全文是什麽?

著名的海明威著名地引用過英國玄學詩人約翰·鄧恩壹段著名的布道辭,“誰都不是壹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妳敲響”。

這段話表達的愛博大、美好,還有那麽壹點點抽象,只有身罹喪親的人,才能體會到壹部分的自己死在親人之死裏的切膚之痛吧。《充滿奇想的壹年》,講的正是喪夫之痛。

作者瓊·狄迪恩,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和雜文家,1934年出生,年輕時曾做過記者和編輯工作。她和丈夫約翰·格裏高利·鄧恩,開始同為媒體從業者,後壹起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寫作為生,他們是左手和右手,既是生活伴侶,也是事業搭檔,也是心靈的這壹半和另壹半,簡單地說,他們雙宿雙飛,妳寫稿來我寫稿,妳出書來我出書,靠兩支筆從貧賤的新婚小夫妻,走過半個世紀,走到著名的作家夫妻檔。

2003年,瓊·狄迪恩70歲,女兒金塔娜感染流感住院,女兒住院第五天,她的丈夫約翰·格裏高利·鄧恩吃晚飯時,心臟病發,搶救無效死亡。

瓊·狄迪恩表現得塊玻璃,外表格外堅強,冷靜地處理著丈夫的後事,跟往常壹樣照顧著女兒,壹直到女兒康復出院,但其實她內心脆弱,常常回憶起跟丈夫壹塊生活的細節,常常去詩歌去文學作品裏尋求寄托,她不願承認丈夫已壹去不返,家裏電話答錄機留著的仍是丈夫的聲音,家門口還留著丈夫的拖鞋,說不定哪壹天他還會回來……

2004年,瓊·狄迪恩照顧好女兒,重新開始壹個人的生活,這時,丈夫約翰·格裏高利·鄧恩離開她已經10個月,她開始回憶,回憶丈夫,回憶悲傷。

瓊·狄迪恩的回憶裏,對丈夫的著墨並不太多,她把更多的註意力放在悲傷上面,她像科學家,也像她的老本行,壹個記者壹樣,平靜、客觀地記述了女兒的病、丈夫的死、和他們過去***有的時光,其間穿插大量心理學、精神病學的分析,她要明白丈夫的死是怎麽回事,她的悲傷是怎麽回事。

“生活改變很快。生活瞬間改變。妳坐下來吃晚飯,而妳熟知的生活結束了。自憐的問題。”這是她在丈夫死去之初寫下的幾句話。隨後這幾句話,在整本書裏,在記憶裏像鏡頭壹樣不斷閃回。

瓊·狄迪恩的喪夫之痛是清醒的痛,理智的痛,試圖戰勝的痛。但在她平靜的語調、樸素的語言之下,流淌的是壹股壓制不住的沈痛的暗湧。有人把她這本書說成美國版的《我們仨》,但其實,除了寫作緣由和家庭人口結構很相似之外,兩本書的表達方式和情感趨向很不壹樣,楊絳的表達是溫和的悲傷之溪,壹直靜靜地流淌流淌,感人至深,深到順流成河為止。

瓊·狄迪恩更擅長零度煽情,平靜克制,內斂自醒,除了排解悲傷,她還把悼亡當作壹個人生命題來求解。她認為哀悼其實就是自悼,“遲早有壹天我們將會把死者擯棄,讓他們走開,讓他們死去”。她還反復引用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兩句詩作為確認:“瑪格麗特,妳在哀悼的/是金色的樹葉嗎”和“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宿命/妳在哀悼的正是瑪格麗特”。

這樣的結論有些殘酷,雖然可能接近事實。另外,比較悼亡文字的高低,也是壹種全無心肝的殘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