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長短不壹,形式靈活,多用“兮”字。
從句型上看,賦體文有的全部或大部運用騷體句,如枚乘《七發》等;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如之後宋代蘇軾《前赤壁賦》等。從題材上和描寫手法看,賦體文的主要題材是約定俗成的,構思方法有規可循,這種類型化傾向來自前代的模仿,由於《楚辭》提供最典麗優雅的榜樣。
《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隱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
擴展資料:
作為楚地的詩歌,隨著楚國的滅亡,楚辭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只是在民間流傳。最早整理楚辭的應是淮南王劉安,因劉安都壽春,正是楚國古都,所以對楚辭的整理條件得天獨厚。他還為屈原作傳,部分內容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
劉安在前半段贊揚了《離騷》是符合儒家審美觀的政治諷喻詩,後半段肯定了屈原的人格,並推崇他的辭賦。他突出地肯定了屈原辭賦的社會思想內容,認為它符合當時的主流文化,從而確立了楚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