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4歲的女兒從幼兒園帶回了數學作業,是5以內的加減法計算,5-4=?她不會做,我教了2遍,她還是不會做,我聲音就大了,又教了壹遍,她越發不會做了,不做聲,開始哭,氣的我,壹把拉過來就打屁股。
那壹刻,我的怒火自己都害怕,晚上躺在床上,看著孩子安靜地睡著,我心裏就像戳爛了壹樣,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壹個懦弱,膽小、自卑,傷痕累累的孩子。
我想,我自己就像壹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怎麽去教養和我壹樣的孩子呢?我陷入了困惑和自責中。
當我看到蔡朝陽老師的《我們現在如何做父母》這本書, 我才明白,作為父母,要覺醒自我的認知,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作為父母不能陷入焦慮而不自知,還毫無知覺地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
美國當代親子教育學者帕姆.雷奧女士也說,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對待世界。壹個陷入焦慮情緒的父母,如何能養育身心健全的孩子呢?顯而易見是不可能的。
作者蔡朝陽在《我們現在如何做父母》這本書中,記錄了42篇教育隨筆,闡述了他對當下教育現狀的多種觀察和深刻反思。
蔡朝陽以教育學者和父親的雙重身份指出,父母的責任要求父母要克服時代的弊病,戰勝教養中的情緒化,無力感,培養內心獨立,富足的孩子,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駕馭未來的生活。
這個時代的父母,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巨大,是非常容易焦慮的。如何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做不焦慮的父母,這是對當前父母的壹個重大的挑戰,這就需要每壹位父母覺醒自我,不斷的成長。
作者蔡朝陽在初次做父親的時候,也曾經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加,但他太想做壹個好爸爸了,他不想成為壹個令孩子討厭的父親。後來他試著和孩子壹同成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身上內在的孩子,更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那壹刻,他覺醒了自我的成長。
蔡朝陽在這本書中寫道:只有父母自我覺醒了,才能提高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這種認知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孩子只有在和諧的家庭關系中,才能夠活出自己,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那個人。
教育心理學指出,孩子在三歲之前,需要父母的權威來指導孩子的成長,保障孩子的安全,幫助孩子確認對 社會 最初的愛和接納。但在三歲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逐漸成長,我們會發現,大壹點的小孩子最喜歡說的壹個字就是”不“。
比如,當妳說,妳要多吃青菜,孩子會說”不“,我要吃肉肉。
當妳說我們去公園玩吧,他會說”不“,我要去釣魚。
小孩子會覺得這個”不“特別有力量,說起來特別帶勁,好像具有壹種說壹不二的力量。這就是孩子在成長,他有了自我意識,希望自我能掌控壹切。
作為家長,看到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的時候,也要改變自己的自我認知,把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慢慢地隱退,俯下身來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的對話。
有壹位媽媽是開出租車的司機,每天孩子放學的之前,她就要出門開車。但是她每天都會在孩子放學回家後,給孩子打電話。
電話接通後,她的第壹句話就是,妳的作業做完了沒?吃了飯,趕緊把作業做了。每壹次都是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很煩,兩個人說話也越來越不投機。
這樣的電話次數多了,小孩要麽不接電話,要麽接了電話就掛,親子關系變得極度緊張。
可以看到,這位媽媽特別愛自己的孩子,為了多掙錢,自己辛苦都不重要。她也特別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
如果這位媽媽在打電話時,換個內容,比如,她可以說,寶貝,媽媽給妳做了妳最愛吃的菜,在鍋裏熱著,妳趕緊吃吧,很好吃的。
這樣從關心孩子生活的角度去愛孩子,孩子聽見這樣的話,不但能感受到媽媽的愛和關懷。還會因為這種愛和關懷心生激發的學習動力,激發感恩母親的心懷,從而成長為壹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愛孩子方式錯誤,結果可能會導致孩子不聽話,厭學,親子關系緊張等,這就是典型的愛得越深傷的就越深。
最後,我想說,蔡朝陽老師的《我們現在如何做父母》這本書,值得每壹個做父母的人看壹看,從中體會他與時俱進的 育兒 思想,和孩子壹起成長,和孩子做朋友。
希望每壹位父母,都能覺醒自我認知,在孩子前面成長。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來自父母的至愛 情感 ,讓這種 情感 成為孩子人生中的第壹桶金,支撐孩子去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如果想進壹步了解《我們現在如何做父母》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