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五代荊浩匡廬圖的畫作筆法

五代荊浩匡廬圖的畫作筆法

本幅畫與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采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壹世紀。

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巖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密切相關。

畫面采用全景式的構圖,前景幾株松樹佇立於煙霧中,松幹的質理和尖細的松針描繪十分細膩寫實,可見畫家觀察自然入微,並且具備高超的寫生技巧。據荊浩《筆法記》記載,他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嘗見古松「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虬之勢,欲附雲漢」,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寫生,得數萬本。《匡廬圖》可謂得到荊浩的神髓。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仿佛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壹類山巖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棲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