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為什麽接受藝術教育的孩子更易成功

為什麽接受藝術教育的孩子更易成功

未來十年,是藝術教育改革的時代,

藝術教育必須以“兒童”作為課程的主體

本次研討會壹開始,就由寧波大學周至禹教授給予藝術教育壹個嶄新宣言,周至禹教授點明,信息時代,每2.5年就是壹個世代的替換,未來十年,是最佳的藝術教育改革時代。也就是說,藝術教育將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藝術教育將能從陪襯性的學習地位,壹躍成為“剛需”。但這樣的願景是否能實現,端看藝術教師能否拋卻「標準化育人」的教育邏輯。

而華東師範大學錢初熹教授,則繼續提點所有與會者,藝術教育的精髓,在於啟發孩子的藝術思維,藝術思維有:觀察、想像、探索、堅毅、表達、合作、反思,孩子的藝術思維能否覺醒與被建立,不單只在於老師對教學方向的理解改變,更在於教師必須要能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的確,藝術教育不該局限於單壹標準,因為,獨特性與差異性正是藝術的迷人之處,藝術教師必須能回應孩子的多樣性,看見孩子的個人特質,再從個別的特質發展出無可取代的優勢,才是新時代需要的藝術教育與藝術教師。

信息時代的藝術教育該是這樣的:

每壹堂藝術課程,都是孩子的探索之路

近期,壹種觀點如雷貫耳:人工智能時代已然到來,創造力、個人化與感性化將是機器無法取代的特質,因而培養孩子的方式,應該從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轉向創造力的啟發培養,這樣孩子在未來才不會被機器取代。這樣漫天蓋地的呼籲大眾早已知曉,但是具體到底該怎麽做呢?國際學者提到了幾個哲學性極高的關鍵詞,或許正為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勾勒出方向:

藝術本位的研究(Art-Based Research)

多樣性(Diversity)

混合空間(Hybrid Space)

三個詞匯雖深奧,卻是當代藝術教育的循環要素。當代藝術教育關註的重點將不再是標準化的思維知識和能力,而是如何讓藝術成為開放性思考的綜合學科。藝術早已不單是視覺表現,從當代藝術發展以來,藝術不斷通過視覺探究人類的命運與處境,其實,就是開啟了壹次次以藝術為本位的研究。而多樣性思維,是藝術本位研究的根本。思維的多樣性讓藝術具備“混合空間”的特質——既是跨領域知識的融合之處,更是技術、概念與感受的綜合展現,而這種混合空間的特質,將讓藝術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因此,信息時代的藝術教育並不是以科技學習為主,而是在藝術教育中開啟思考的維度,盡管蕃茄田藝術面對的是壹方圖紙,壹陀陶土,但物質只是探究的載體,每壹個主題,都是壹次創造力思維的鍛煉,壹件件作品都代表壹場場的探索過程,讓思維充滿變化性與探究性是信息時代之所需,精彩的探究將造就璀璨的結果。

雲圖片

視覺力量卻比語言更為飽滿

藝術的力量是所有領域都渴求的

這樣的思考或許能在本屆重量級講者Ken Cato的案例得到呼應。

澳大利亞全球設計大會(Ideas on Design)創始人Ken Cato,同時也是國內知名蜂膠品牌“知蜂堂”的視覺包裝規劃者,他壹直致力於企業和機構形象設計,其寬泛的設計思想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世界設計的發展。

本次大會,他分享了知蜂堂的設計經驗,最初,他只負責知蜂堂的商品設計,但在深入了解品牌的發展歷程後,他提煉了蜜蜂形狀作為企業的形象本源,並融入綠色植物元素,從多個維度詮釋了蜜蜂的特性。他將設計理念與蜜蜂的生態本質相結合,凸顯出品牌天然與健康的特質,跳脫了保健食品的醫療模式感,做到與眾不同並具辨識度。Ken Cato讓知蜂堂的包裝設計傳達出柔美豐富的生命力,使得知蜂堂甚至將品牌的博物館建築都交由Ken Cato設計。

視覺並非語言,但力量卻比語言更為飽滿。Ken Cato通過他自身的案例告訴蕃茄田藝術,視覺的探究、藝術的力量是所有領域都渴求的。

雲圖片

比起線性奔向終點

Art-Based Research更重視起點與過程

Art-Based Research(藝術本位的研究)是此次大會的重點,而Art-Based Research的“扛霸子”,正是蒞臨精中教育集團參訪的InSEA(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主席Dr. Teresa Torres de E?a。

Art-Based Research近年之所以在國際上聲名鵲起,是因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發現,以藝術的方式做研究,例如通過圖像或可視化的研究等,竟能比數據或問卷呈現更全面與飽滿的信息,為僵化的理性分析提供嶄新的研究方法。

而Dr.E?a就在這次大會中帶領了Art-Based Research的工作坊。Dr.E?a在工作坊中準備了大量的雜誌與報紙,讓參與者自由剪貼,不設任何主題與引導。參與者在創作過程中,自己決定主題,而在挑選素材的過程中,由於元素的不斷豐富,最終呈現的作品也歷經多次轉變,甚至與創作者最初的想法完全不同。

雲圖片

精中國際兒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吳雨致的作品被挑選出來進行分享

在眾多參與者中,吳副院長的作品被挑選出來進行分享。吳副院長在剪貼作品中討論的“信息”——人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的辯證關系,更引發Dr.E?a進壹步地帶動Art-Based Research中的關鍵概念“中間地帶”(In-Between)的討論,在這裏不多贅述。但在這個工作坊中,重要的不是妳完成的成品如何,而是妳有沒有在壹張小小的作品中,開啟壹條探索之路?開放的采集,不斷的再定義,將為作品帶出豐富的多樣性,正是Art-Based Research的關鍵。

重視過程,以藝術作為探究的途徑

也是蕃茄田藝術全國創作獎的思路

Art-Based Research的思路,對於蕃茄田藝術其實並不陌生,蕃茄田藝術每年春天舉辦的全國創作獎,說是創作,其實更是壹項帶動孩子用藝術進行探究甚至是研究的計劃。

從第壹屆到第四屆,主題由“轟,我的移動城堡”到“壹百萬種啟動的方式”,都是蕃茄田藝術期待引領孩子用藝術為起點,對生活、人際、空間、環境進行思考的嘗試。蕃茄田藝術希望在常規課程外,通過“主題性的工作坊”,帶動全國的孩子體驗壹次當代思維的兒童藝術創作模式。

通過與Dr.E?a的近距離溝通與學習,蕃茄田藝術更加堅信,藝術創作不只是紙面上的呈現,更是啟發孩子展開探索的起點,探索之路難免顛簸需要摸索,然而,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跳脫慣性思考,探向更豐富更深邃的世界。藝術教育者為何而教?蕃茄田藝術並不推崇讓孩子經歷直線式的標準化學習,然後成為具備單壹技巧的繪畫機器,蕃茄田藝術想做的,是放大每個孩子的學習過程,如同近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所說:「使教育過程成為壹種藝術的事業」,讓每個孩子在過程中敏銳觀察、自信想像、勇敢探索、協同合作、反思對話,學習過程的每次轉折都能迸發璀璨的智性與感性,復合的能力必需要厚積才能薄發,如此的藝術教育,才會是孩子厚實的寶藏,才能呼應新時代的熱切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