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事人女方,是否符合婚姻的基本條件?她所“嫁”的那個年齡比自己大30多歲,甚至可能比自己父母還要大的老人,是否就真的能管好她的後半生?
2、這樁“婚姻”的主辦雙方——智障女的父母和這位55歲的張姓老人,他們各自對於這樁婚姻的真正用意何在?
3、這樁所謂的婚姻,最終將會給男女雙方、女方父母、當地政府,以及社會輿論,帶來什麽樣的後果?這樣的婚姻,最終將會走向何方?
4、待事件熱度消退之後,這位智障女的基本權益和生活條件,要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她的歸宿最終將會去向哪裏?
只要我們能把這幾個問題的利弊考慮周全,並且把風險管控到位,那麽事情便自然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擴展資料:
關於這壹事件,網上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
支持和贊成的壹方認為,女方雖然智障,但已達結婚年齡,如果能找到壹個真心對自己好的男人托付後半生,於情於理,於人於己於父母,都將會是最好的結果。
而質疑和反對的壹方,則普遍認為,女方父母把並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孩子嫁給壹個55歲,可能比自己年齡還要大的老頭,屬於典型的甩鍋、不負責任,並有可能構成“遺棄罪”。甚至還有律師認為,兩人的婚姻存在刑事風險,智障女子欠缺性承諾能力,“老人”張先生或涉嫌強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