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章 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呂祖解:

此章教人溫和弱體。靜動相宜。漸進的意思。重為輕根。是從少而多。從靜而動。雖性命為重。世事為輕。先去世事之輕為根。從靜而為本。根本既固。方能重性命。如人負物。先力寡不能勝。從輕而漸重。方才能勝。人不去世事。安能全性命之重乎。靜為躁君。君者。心也。心屬火。安得不躁。煉乎靜以制之。壹靜。心純。壹虛。火降。是以君子重性命。而虛靜絳君。絳國之君。常常若惕。如負自重。終日堅心清靜。行若負重者然。人能惕惕不忘。清靜真壹。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而終日不離虛靜之機。奈何人君主天下者。以身輕天下。是重末留本。妄想邪見。其國易於傾頹。身者。國也。臣者。氣也。離於靜則失臣。躁於心則失君。壹講也。重為輕根。何也。重者。丹也。輕者。氣也。氣為丹之根。重者。性也。輕者。命也。性為命之本。築末必先務本。謂之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何也。靜者。清而澄。躁者。妄而生。以澄止妄。以靜治躁。清者妄息。常澄其心。靜其意。清其神。如此心則灰去。是以君子終日不離輜重。何也。是以修真之士。終日乾乾若惕如有重任者。壹時不能拂去。若輜重者然。終日不離靜澄。而煉其主。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若何。靜中有奇景異象。雖有容觀處而以無為化之。澄中雖超然燕處之暢。亦以無為治之。奈何萬乘之主。何也。奈有血肉而為之主君其國者。此患也。以身輕天下。何也。是形骸之累。又有血肉主宰其身。內不能灰。外不能化。奈何有累於我哉。去心輕身從無為治國。清靜治君。是謂奈何。輕則失臣。何也。君不能以清靜化。國不能以無為治。溫良恭儉之臣。見躁其君。亂其國。危邦安肯出仕。故常隱於海國而不化行。天下是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何也。君不能以無為治國。馳騁田獵。好作為世欲之事。如此昏亂。安得不躁。失其靜。而君亦以失之。不靜有為。為之失也。是謂躁則失君。

《道德經》每周壹悟 天圓心靈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 心靈學(中國)研究員 郭智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 重為輕根:

上壹章節講有物混成之道,本章節“重為輕根”之重,是根本、根源的意思,重,喻道為萬有根本,不動不搖,萬物自然,日月星辰,飛潛動植漫舞其間,道體不動,萬有真源。

靜為躁君:

靜,永恒不動之道體;躁,形形色色變化不停的萬物、萬有。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君子終日乾乾,與道合真,謂之終日行。輜重,神氣體合於真源妙莊嚴相,從容中道,安詳自如,自性功德通天徹地,圓滿自足謂之“行不離輜重”,生命真源永不枯竭,萬古長春。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道尊德貴為榮,此榮人人本有,惟觀能顯。燕處,安然自在。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萬乘之主指心靈。身,有肉身(也叫色身),真人(也叫法身)之不同。“余聞上古有真人,提挈天地,獨立守神,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精,肌肉若壹,故能壽比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人都是道生的,惟真人復歸於道,所以說“此其道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臣,從屬之意,此處指身體而言。

君,主宰之意,此處指心靈。心靈為壹身主宰,是生命的能源與真本。

此章通說如下:

道是萬有之根,萬靈真源,道體不動,萬有千變萬化在其中,此道之重也。道體永恒清靜,道育化的萬有生生息息,周流不停在大道靜明空靈本體中,此道之靜也。靜明空靈大道是變動不停萬有的主宰,得道的君子,與道合真,終日乾乾,從容中道,安詳自如,自性功德通天徹地,圓滿自足。道尊德貴,真容自觀,人人本有,不觀何顯?心安大道,超然無染。

萬乘之主指人的明德自性、心靈。心靈,是人的真生命,超乎萬有,尊榮顯貴,萬古長春,《黃帝內經》稱之為真人。“余聞上古有真人,提挈天地,獨立守神,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精,肌肉若壹,故能壽比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人不知此真人、真身,反以四大假合、幻化無常肉體為真,念茲在茲,時時處處只知為此肉身考慮,甚至不惜損道失德,失去本有通天徹地光明覺性,是為以身輕天下。迷惑沈溺於物,輕則身心失去平衡失去身體(臣),進而狂躁不已失去心靈覺性(君、主宰),識者為之嘆息,必欲喚醒狂妄愚蠢迷昧而後快。

感恩聖人

參考經典:

《呂祖解<道德經>》

張玉林先生著 《中華民族養生健身心要》《漫談<金剛經><心經><壇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