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天地之間,在浩瀚的自然萬物之中,貓狗等“可愛動物”只占很小的壹個部分——壹些流浪貓狗甚至會抓捕野生動物、破壞生態系統穩定。無論是“可愛動物”還是“不可愛動物”,都是自然界中的壹份子,在自然中扮演著它們應有的角色。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本不該由它們與人類的關系來評判,更不應根據人類的私心來決定是否應該對其進行保護。每壹個物種的消亡,都會對環環相扣的生態鏈造成影響,這種影響終究會關系到我們自身的生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規律下,自然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大學剛畢業時,在生態倫理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原本不打算養貓狗。在那個“可愛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時期,這種選擇是為了區別於那部分對“可愛動物”有所偏私的人,也是為了給那些被大多數人所“排擠”的“不可愛動物”正名。貓狗等與人關系更緊密的動物和昆蟲等許多人在感情上排斥的動物,在我們看來不應以自己的好惡區分。貓狗對我們而言,並不比大眾在情感上所不能接受的那些“不可愛動物”更有吸引力。
近幾年來,自然中心主義的觀念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我在寵物的選擇上,也發現既然在寵物市場中的貓狗就是用作寵物,正如壹些人工養殖的動物是為了給人食用壹樣。而野生動物則是屬於野生環境的,隨意飼養或許對它們和自然都不利。相較其它動物而言,貓狗的用品和醫療市場發展更完善,作為寵物放在家裏也不會對自然造成破壞。貓狗的情感模式及與人相處的反應,確實是更適合於被人飼養的。
如今,家裏的貓對我而言,比起動物更類似於壹個家人。即使選擇飼養貓,也不代表我就認為貓狗等寵物和其它自然界中的動物有所分別。自然規律和人的主觀情感無關,“可愛”的動物和“不可愛”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同等重要,在天地間只有數量差異、在生態環境中的角色以及瀕危與否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