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為什麽做不大?(壹)
這是壹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放之全球皆準,就算是在中餐的發源地中國大陸亦然。這也是壹個相當有趣的現象,中餐的好吃是全球公認的,可是,至今,全球範圍內還沒有出現壹家具有相當規模的中餐集團,中餐界還處於群雄紛爭的初級階段,在可預見的未來,期待出現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餐飲巨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為壹個餐飲業者,其實我也在壹直思考這個問題,這方面的文章看了不少,可是總覺得那些文章講得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有些地方,總覺得講的不夠透徹,或者說講得不夠全面。因此,下面我就以我圈內人的體會和思考,提出幾點我個人的看法。壹:對食物缺乏敬畏中國人無所畏懼,對任何事物都敢作敢為。往好裏說這是敢作敢為,可是壹不小心,就會變成胡作非為、肆意妄為。外國人,尤其是那些先進國家,盡管其人民比我們富裕得多,可是,卻很少看見他們有大肆浪費食物的現象,他們非常珍稀自己餐桌上的每壹種食物,視節儉為美德。很明顯地對比,華人(特別是大陸、特別是公款吃喝)吃飯,浪費現象特別嚴重,從官方到民間,均以大吃大喝、揮霍浪費為榮,勤儉節約、開元浪費為恥。宴席上的剩菜剩飯越多,似乎主人面子越大,也顯得主人有身份、不差錢。這些愚蠢的習慣,在我們這個剛剛擺脫貧困的國家,人均收入排在全球壹百名開外的第三世界國家,顯得是那樣刺目。中國,號稱美食之國,號稱凡是世界上的有機物質,沒有不能入口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土裏鉆的,蛇蟲鼠蟻,沒有壹樣不能入口。對於任何可以吃的,簡直是百無禁忌,壹頭動物,從頭到尾,從裏到外,從排泄器官到生殖器官,基本上啥玩意都能上華人的餐桌,搞得那些洋大人們目瞪口呆。華人的飲食習慣,往好裏說能夠節約資源,充分利用每壹份可以,往壞裏說,在洋大人眼裏,都是壹些不文明的、古怪的、難以理解的飲食習慣。******然而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吃與不吃這些東西(如豬下水之類),並不能顯示出誰更文明與高貴,最大的問題是某些華人“精英”,出於未經證實的說法,樂衷於吃壹些動物的生殖器官或腦子之類,還有那些珍稀的野生動物,並且在吃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許多殘忍、落後、恐怖、野蠻的做法。就好比在猴子頭頂敲個洞,活生生地用勺子掏猴腦吃;或者把滾油淋在驢子身上,直接燙熟了再用刀壹片壹片割下來吃(活叫驢);把剛生下來的老鼠幼崽活生生放進油裏炸著吃(三吱兒);把活生生的鵝放在燒熱的鐵板上,讓它因為燙而不停地跳,直到把鵝掌烤熟,然後當場斬下來吃。盡管這批人只占13億大陸華人和5000萬海外華人壹小部分,因為大多數普通華人即便想吃也吃不起這些犄角旮旯的東西,可問題是,就這幫人,恰恰是我們華人的“精英階層”,他們的能量最大,有權有勢兼有錢,嘴最饞,影響也最大,這幫人的嘴,讓全世界“生物”都害怕。這類惡劣行為大大敗壞了華人的名聲,自然也間接損害了中餐的聲譽,因為,中餐是他們的“幫兇”。******不過,有壹點必須提出,洋大人無法全面接受中餐,還有著文化上的原因,跟華人是不是糟蹋食物無關。比如說吃狗肉,這件事情前幾年(尤其是韓日世界杯和北京奧運會期間)鬧得很大,在洋大人眼裏,狗是人類的朋友,是不能夠入肚的,然而華人(包括朝鮮人)則沒這種想法,照吃不誤。我認為撇開其它案例,單單就在這個案例,我們倒不必妄自菲薄。吃狗肉(雖然我個人不吃),其實我覺得沒什麽,狗作為壹種家畜,有人願意將它作為寵物,或者把它作為朋友,甚至於當兒女養,當爹媽養,OK因此,對於吃不吃狗,能不能吃狗肉之類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只是文化和飲食習慣上的沖突,並不牽涉到壹些本質上的東西,狗和豬、羊、牛壹樣,只不過是人類豢養的壹種家畜而已,吃就吃了,沒啥大不了。洋大人們想叫就讓他們去叫喚,別搭理他們就行啦。可是,有壹點我們必須清楚,洋大人反對我們吃狗,跟洋大人反對我們吃老虎、吃穿山甲、吃猴子之類珍稀動物,以及用何種方法吃它們,這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我們也許還有那麽壹點點文明沖突的借口,可後者,就完全解釋不通了。什麽動物珍貴,什麽動物稀有,我們就吃什麽。壹種食物,用什麽方法吃最新鮮最美味,而完全不管這種方法是不是殘忍,是不是愚昧。歸根到底,這還是要歸結於我們華人(尤其是大陸華人)對食物缺乏壹種敬畏,或者說,對大自然缺乏壹種敬畏。人作為壹種動物,之所以能夠進化,能夠成為萬物之靈,在於其能夠脫離動物的本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要知道,我們所有的食物,都是來自大自然的賜予,每當我們面對豐富多樣食物,我們都應當為此而感到欣慰,因為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大自然的產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予取予求,是應當有選擇的索取,什麽可以食用,什麽不可以食用,在物產如此豐富的現代,還是必須有壹些道德底線的。因此,對於某些華人不文明和愚昧的飲食行為,我們應當予以譴責,而對於那些當事人,我覺得,他們應當懺悔,並請求上帝(大自然)的原諒和寬恕。二:對人性缺乏信心說實話,中餐盛名在外,這是全球公認的,無論從“色、香、味、營養”任何壹個方面說,中餐都是全方位領先其它國家,可是,中餐至今只是在華人文化圈和西方小眾間流行,始終上不了西方的主流。在我看來,歸根結底,西方人其實並不是不喜歡中餐,恰恰相反,他們是十分喜歡中餐的,可問題是,他們其實從心底裏是不信任做中餐的華人,華人在他們眼裏是不誠實的,是壹些沒有規矩,沒有信仰的人。美國有壹部十分火爆的喜劇片《生活大爆炸》,裏面有壹些情節就十分生動地說明了這壹現象。其中四位男主角非常喜歡吃西餐,經常到壹家中餐廳吃飯,或從這家餐廳叫外賣吃。可是每次吃,謝耳朵(謝爾頓)都要壹再問清楚其中他最喜歡的壹道菜裏面放的是柳丁還是橙丁,因為菜單上面的名字是柳丁,而他老是懷疑中餐老板搞鬼,將柳丁換橙丁蒙騙顧客,但是以他老外這壹身份,顯然是無法分辨出經過烹飪後的這些東西是柳丁還是橙丁。這些情節是對中餐的無端汙蔑嗎?看到這些鏡頭,開懷大笑之余,回想起來,不免尷尬和羞愧,我不得不承認,作為壹個餐飲業者,作為壹個略知內幕的人士,這個現象,可絕對不是汙蔑和造謠,而是中餐業內確實存在的諸多醜陋現象之壹,以次充好,以假換真,這些現象可不是個案,絕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路邊的燒烤檔,用豬肉串冒充羊肉賣,到上點規模的飯店,用豬肉排冒充鹿排賣,特別是,最後還有些個別星級大飯店,有時候用假的魚翅和燕窩當真的買。這種事情,數不勝數,無法遮掩。老實說,每次聽到這樣的案例,從感情上講,不說前兩個案例,對於後者,我是不太那個的,反正對於消費得起這些東西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到底是真是假,他們未必太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吃飯的環境和跟誰壹起吃飯,當然,即便吃錯了東西,他們也無所謂,反正這些魚翅燕窩再貴,也不需要他們自己花錢。然而,從良心上講,從職業道德上講,我為那些弄虛作假的同行們感到羞恥。單純從技術上,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在這些歪門邪道上(特別是食品),我們(泛指華人)的成就幾乎可以說登峰造極,威震四海,現在我們幾乎可以將假的做到跟真的壹模壹樣,比如說假鹹蛋,假奶粉,假燕窩,不論是口感還是味道和形狀,即便是經常吃的人也無法分別。據說現在廣東有人專門制作假魚翅,其做法就想跟做粉絲壹樣,在加入壹些“有專利”的化學添加劑後,做出來的假魚翅,無論形狀、口感、味道簡直就跟真的壹模壹樣(不過坦白說,魚翅本身就沒什麽特別的味道,全靠其它輔料提味)。怪不得有曾經有壹位朋友,難得第壹次有人請他吃黃燜魚翅,幾百塊錢壹位那,很稀罕,吃完後,第二天他就跟我談了吃魚翅的感受:就像吃了壹碗比較硬的粉絲,數量很少的幾根,不過裏面的黃燜汁味道不錯,很濃郁、回味悠長,到第二天了,胃裏面好像還有黃燜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