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廿二是陰歷(農歷)對二月二十二的稱呼。
歷法的壹種。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因古人稱月球為“太陰”,故稱“太陰歷”,簡稱“陰歷”。
陰歷,其計算方法是:以太陰圓缺壹周為壹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壹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
每壹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
該歷以30年為壹周期,每壹周期裏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11年為閏年,不設置閏月,而在12月末置壹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
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壹月,積32.6回歸年相差壹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壹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壹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壹天。
陽歷與陰歷的關系:
陽歷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壹圈的時間定做壹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壹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裏,這壹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壹次的時間定做壹個月,***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壹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壹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壹般的說法,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區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壹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壹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歷,中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即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壹樣,也以月亮圓缺壹次的時間定做壹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壹個閏月。
“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壹周為壹月,再配合地球繞日壹周之時數為壹年,中國在民國元年前采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壹般人以為陰歷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歷”,細究,陰歷和農歷是有區別的。
農歷,顧名思義,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以二十四節氣來分別。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壹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壹日。每年以正月(中氣雨水所在朔望月)的朔日為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