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下,譚記兒強作歡顏,虛與委蛇,灌醉楊衙內,偷換聖旨、尚方寶劍,驚心動魄。翌日,當楊衙內來到潭州府,準備宣布白士中罪狀,才發現手上的聖旨換成了自己昨晚寫的淫詞浪句,楊衙內隨即被關入大牢……《望江亭》便在這“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喜劇氣氛中結束,我們和關漢卿壹樣,祝福白士中夫婦美滿幸福,白頭到老。但我知,這樣的結局,其實是關漢卿的壹廂情願,是他理想主義情懷所致。事實上,整個行動中,第壹,譚記兒未必能如願偷天換日;第二,楊衙內畢竟有個“好爸爸”,萬壹追查下來,譚記兒盜聖旨、尚方寶劍,必是死罪壹條,白士中也未必能幸免。
1956年,王雁在關漢卿原著的基礎上,綜合了川劇《譚記兒》,編寫了京劇《望江亭》,由張君秋先生演出,紅火壹時,至今不衰。1958年,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將《望江亭》拍成京劇電影,張君秋先生將最美的譚記兒永遠地留在了膠片上。
張先生的唱功,毋庸置疑地好,那聲音甜脆清澈,難免讓我發生“他不紅,誰紅”的感慨。張先生的做功,細致委婉,壹個托腮,微翹蘭花指,淡若寒梅,盡顯古典淑女的嫻靜幽雅。尤其是張先生悠悠然的勁兒,如茗茶聞香,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東方式韻致,莫過如此。
新年,我到長安大戲院看北京京劇院張派青衣王蓉蓉主演的《望江亭》。王蓉蓉在《望江亭》中比較圓滿地完成了“譚記兒”角色塑造,幾段經典唱段,如四平調“獨守空帷暗長嘆”、南梆子“先只說楊衙內又來搗亂”,引得陣陣掌聲。我頗為欣賞譚記兒揣著小鋼刀上島的壹幕,譚記兒抱著玉石俱焚之心,決意與楊衙內殊死壹搏,其內心的忐忑、堅毅,在王蓉蓉的演繹下,生動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