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我們要堅持“三問於民”。所謂“三問於民”,具體包括指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和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就是決策層要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問需於民”就是決策層充分了解、收集群眾的需求,“問計於民”就是決策層的決策從民眾那裏來,而“三問於民”最終想要達到的是“取信於民”的目的。
“三問於民”是中央領導提出的。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既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
“三問於民”是各級黨委、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直接聽取普通百姓建議和意見,以使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這是我國政治文明進步的象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古人說得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我們各級公務員應切記:問政於民方知得失,問需於民方知冷暖,問計於民方知虛實。
“三問於民”是我們各級公務員深入聯系群眾的需要。我們黨壹貫重視群眾的力量。毛澤東曾多次強調:在我們黨的壹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也非常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他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2011年8月,《經濟日報》推出“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專題調研,首篇刊發了山西晉城壹位市委副書記撰寫的《偏橋底村調查》,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有網民留言說,公務員走村進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當年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的最大政治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各級公務員在把握群眾所思、解決群眾所憂、滿足群眾所盼上,有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智慧。而“三問於民”就是深入聯系群眾壹個重要途徑。
問政於民求的是發展之道。胡錦濤和溫家寶都曾與網民在線交談,認真傾聽百姓呼聲,了解民意,這是問政於民的具體體現,也給我們各級公務員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人民群眾中間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體力量,是破解各種難題的根本依靠。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通過問政於民,才能知得失,找準影響改革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才能正舉止,對已有的發展思路不斷糾偏、完善、深化;才能得民心,取得群眾的認同,凝心聚力形成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
問需於民求的是和諧之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各級公務員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問需於民,實實在在地為百姓解決困難,就能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這些年來,壹些地方搞了不少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花了不少錢,下了很大氣力,卻得不到群眾的認可,甚至遭到群眾的反感,就是因為在決策過程中沒有從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去考慮問題。
我們各級公務員壹定要看到,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個人、少數人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壹個人、某壹部分人利益,是決定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關鍵。只有站穩人民立場,從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出發,才能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問計於民求的是創新之力。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從抗日戰爭中地雷戰、地道戰等獨特戰法,到小崗村“大包幹”的探索,從創辦鄉鎮企業,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革命、建設實踐中的好多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壹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方針措施,都來源於基層和群眾的創造。
當前,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四種考驗”復雜嚴峻,“四種危險”更加尖銳,開拓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廣大公務員更要問計於民,拜人民為師,真正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我們黨的壹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基本執政理念。黨中央曾決定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這就決定了我們各級公務員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都必須堅持壹切為了群眾、壹切想著群眾、壹切依靠群眾,必須傾聽民聲、體現民意、集納民智。
在這個意義上,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理念的生動實踐,是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確保科學發展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三問於民”是當前反腐敗鬥爭形勢的必然要求,更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回顧多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績無疑是巨大的,這從公布的案件查辦數量便可見壹斑,然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反腐倡廉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面對依然嚴峻的反腐形勢,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毫不動搖地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能在與腐敗分子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真正履行“做黨的忠誠衛士”和“做群眾的貼心人”的承諾。
我們要堅持“問政於民”。政策、制度的科學性、可行性是其全面實施、順利推行的重要前提、在政策的制定、執行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思想基礎,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打倒“壹言堂”、“壹人說了算”的歪風、樹立“勤聽民聲”、“廣納諫言”的科學、民主之風,使反腐政策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驗。
我們要要積極“問需於民”。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推進我們黨反腐敗建設的不竭動力,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出發,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大對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拔除老百姓身邊的腐敗毒瘤,讓廉政清風吹拂中華大地。
我們要要敢於“問計於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要敢於以坦然的心態,問計於民,求智於民。尤其在反腐監督工作中,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用群眾的眼去選官,用群眾的眼去監督我們各級公務員,及時發現矛盾和問題,切實把民眾的智慧及時、有效地匯集到黨和政府的決策中。
事事以民為先,常聽民聲、常問民需、常與民謀,方能取信於民、獲得民心。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貫徹落實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各個環節,切實抓好反腐倡廉各項工作的落實,努力取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新成效。
近年來,各種社會矛盾不斷表現出來,傾聽群眾呼聲、了解民意的重要性對黨和政府來說不言而喻。很多黨政部門都順從時代的民意需求,紛紛開門立法、征求民意,但也常常走入相似的誤區。如重征求輕公開,重形式輕規範,“虎頭蛇尾”,讓人民群眾的期待壹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削弱了人民群眾意願的表達欲望,削弱了問政於民、意見征求這壹善政的基礎。
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之所以有表達欲望,就是期待自己的表達能夠影響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最終制定,就是期待在文明社會裏的公民不再人微言輕,而這種期待卻往往得不到滿足。
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要公開透明,在程序上保證公眾能清晰地看到民意的真面目,最終篤信“民意影響建設”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