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先秦散文·戰國策·昌國君獻書報燕王(燕策二)》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國策·昌國君獻書報燕王(燕策二)》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國策·昌國君獻書報燕王(燕策二)》原文鑒賞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①,下七十余城②,盡郡縣之以屬燕③。三城未下④,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⑤,用齊人反動閑疑樂毅⑥,而使騎劫代之將⑦。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⑧。齊田單詐騎劫⑨,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註釋 ①五國:燕、趙、楚、韓、魏。 ②下:攻陷。 ③郡縣:作動詞用。 ④三城:聊城、莒城、即墨城。實未下者為莒與即墨,聊城為燕將所守。 ⑤惠王:燕昭王之子。 ⑥閑:通“間”。疑,懷疑。 ⑦騎劫:燕將。 ⑧望諸君,趙王封樂毅於觀津,號望諸君。 ⑨田單:齊將。以反間計使燕王撤換了樂毅。詐,騙。

今譯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會合了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攻陷了七十多座城池,把它們當作郡縣全部收入了燕國的版圖。在還有三城未攻下的時候,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繼承了王位,由於齊國人使用反問計,他對樂毅產生懷疑,就派騎劫去代替樂毅統帥軍隊。樂毅聞訊逃往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將田單以詐術對付騎劫,終於打敗了燕軍,把七十多座城池重新收回給齊國。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①。燕王乃使人讓樂毅②,且謝之曰③:“先王舉國而委將軍④,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⑤,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壹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⑥,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⑦。將軍過聽⑧,以與寡人有隙⑨,遂捐燕而歸趙⑩。將軍自為計則可矣,(11)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遇將軍之意乎(12)?”

註釋 ①敝:衰弱。 ②讓:責備。 ③謝:道歉。 ④委:托。 ⑤ :同“仇” ⑥會:適逢。棄群臣,死的委婉說法。 ⑦且:暫且。計事:考慮工作。 ⑧過:誤。 ⑨隙:裂縫,指不合。 ⑩捐:棄。 (11)自為計:為自己打算。 (12)遇:待。

今譯 燕惠王有些後悔,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衰弱之機進攻燕國。於是他派人去責備樂毅,並且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整個國家都托付給將軍,將軍替燕國戰敗了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之人沒有不感到震驚的,我每日每天都不敢忘記將軍的功勞。適逢先王去世,我剛登王位,左右的人貽誤了我。我之所以派騎劫去代替將軍領兵,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頂風冒雨地奔波。因此想召回將軍,暫且不要謀劃國事,好好休息壹下。沒想到將軍誤會了我的意思,以致與我產生不合,竟然拋棄燕國投奔了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還倒可以,但這樣壹來您又怎麽報答先王對您的壹片寵遇之心呢?”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①,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②。恐抵斧質之罪③,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④,故不敢為辭說⑤。今王使使者數之罪⑥,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⑦,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⑧,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⑨,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11),有高世之心(12),故假節於魏王(13),而以身得察於燕(14)。先王過舉(15),擢之乎賓客之中(16),而立之乎君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17)。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18),而欲以齊為事(19)。’ 臣對曰: ‘夫齊,霸國之余教(20),而驟勝之遺事也(21)。閑於兵甲(22),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23)。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24)。且又淮北宋地(25),楚魏之所同願也(26)。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27),具符節(28),南使臣於趙;顧反命(29),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30),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31)。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率銳兵,長驅至國(32),齊王逃循走莒(33),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八燕。大呂陳於元英(34),故鼎反乎歷室(35),齊器設於寧臺(36)。薊邱之植(37),植於汶篁(38)。自五伯以來(39),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誌,以臣為不頓命(40),故裂地而封之(41),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42)。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43);蚤知之士(44),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45),收入百歲之蓄積(46),乃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余義(47),執政任事之臣(48),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49),施及萌隸(50),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於胥說聽乎闔閭(51),故吳王遠跡至於郢(52)。夫差弗是也(53),賜之鴟夷而浮之江(54)。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55),故入江而不改(56)。夫免身全功(57),以明先王之跡者(58),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59),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60),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61)。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62)。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63)。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64),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註譯 ①不佞:不才。 ②順:不違。 ③抵:觸犯。斧質:古時刑具。質:砧板。 ④不肖:不賢。 ⑤說:辯。⑥數:數說,列舉。 ⑦侍禦者:侍從,借指燕惠王。畜:養。幸:寵愛。 ⑧私:偏愛。 ⑨隨:隨意送給。 ⑩能:才能。當:相當。(11⑩舉錯:行為。錯:通“措”。 (12)高世:出類拔萃。 (13)假:借。節:符節。魏王:魏昭王。 (14)得察:得到詳察。 (15)過舉:破格提拔。 (16)擢(zhuo,音濁):拔。 (17)亞卿:次卿,位居正卿之次。(18)輕弱,微弱。 (19)為事:指以報仇為事。 (20)霸國:春秋時齊桓公為五霸之壹。余教:留存的教化。 (21)驟:屢。 (22)閑:通“嫻”,熟習。 (23)圖:算計。 (24)徑:直捷。 (25)淮北:淮河以北地區,宋地,轄今豫及魯、蘇、皖三省間的地區。 (25)同願,同有所欲。 (27)口:當為缺字“囗”。 (28)具:準備好。 (29)顧反命:等到回來覆命。顧,及。 (30)河北之地:黃河以北的齊地。 (31)舉:全。濟水之上,濟水邊。 (32)國:齊都臨淄。 (33)莒(ju,音舉):今山東莒縣。 (34)大呂:齊鐘名。元英,燕宮殿名。 (35)故鼎:齊國掠去的燕鼎。歷室,燕宮殿名。 (36)寧臺,臺名。在今河北薊縣西。 (37)薊丘:地名,今北京德勝門外。植,指樹木。 (38)汶:水名,在今山東中部。篁,竹田。 (39)五伯:春秋五霸,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 (40)頓命:有損君命。頓,墜。 (41)裂地而封之,指封樂毅為昌國君。 (42)比:並列 (43)春秋:指歷史。 (44)蚤知:先見。蚤,通“早”。 (45)夷:平。萬乘,擁有萬輛戰車。 (46)八百歲:齊國自姜尚立國至齊滑王,歷時約八百年。 (47)余義:遺訓。 (48)任事:擔任政事。 (49)順庶孽:使庶子順從。庶孽,非嫡妻所生之子。 (50)萌隸:百姓。萌,通“氓”。(51)伍子胥:名員,春秋楚人。闔閭。吳王夫差之父。 (52)郢: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伍員曾佐闔閭攻入楚國郢都。 (53)夫差:吳王,闔閭之子。 (54)鴟夷:皮囊。夫差迫伍員自殺,盛其屍於鴟夷中,投至江裏。(55)量:氣度,氣量。 (56)不改:猶不化,傳伍員怨限,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神。 (57)免身:身免於禍。全功,保全功名。 (58)跡:功業。 (59)離:通“罹”,遭。非,指錯誤處置。 (60)臨:面對。 (61)出:為:做 (62)不潔其名:毀其君而自潔。 (63)數:屢次。 (64)親:近,指聽信

今譯 望諸君於是派人給燕惠王送上壹封書信,信中寫道:“我不才無用,不能遵從先王的教導,做到使大王的左右順心。我害怕觸犯了死罪,會傷害先王明察臣子的聲譽,又會損害足下堅持正義的形象,所以逃亡到趙國。自己身上背著不賢的罪名,因此不敢陳述辯解。現在大王派使者數說我的罪行,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體察先王畜養寵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為何侍奉先王的用心,聽以鬥膽以這封書信回答大王。我聽說,賢德聖明的君主:不把祿位送給偏愛的親信,而是把它授與功勞多的人;不把官職隨便贈給寵兒,而是把它授與才能相當的人。所以考察才能後委任官職的,是成功的君主,根據操行來結交朋友的,是成名的士人。我拿所學的來觀察,先王的行為舉止,有超塵絕俗的動機,因而我憑借魏王使節的身份來到燕國,從而得到先王的明察。先王破格舉用,把我從賓客之中擢拔上來,讓我位居群臣之上,不讓父兄當亞卿,卻讓我當了亞卿。我自認為遵從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幸免於罪,因此才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先王命令我道:‘我對齊國抱有的深仇大恨,由來已久。不管我國弱小不弱小,反正要與齊國大幹壹場。’我回答道:‘齊國,稱霸諸侯的遺業猶存,多次勝仗的事跡尚在。他們熟習軍事,精通爭戰。大王如果想進攻齊國,那壹定要發動所有國家來算計它。要這樣幹,聯合趙國則是壹條最快的捷徑。況且淮北、宋地,又都是楚、魏都想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同意聯合,楚國、魏國、宋人又同心協力,四國壹起發動進攻,那齊國就可以徹底被打敗。’先王道:‘好。’我這才接受命令,準備好符節,南下出使趙國;壹等回來報告後,便隨即發兵攻打齊國。賴有天道相助.憑借先王的聖明,齊國黃河以北地區,隨著先王發兵到濟水邊,壹舉全部占領了。進發到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攻擊齊軍,將他們打得大敗。輕裝的戰士們手持精銳武器,長驅直入,打到齊國的都城,齊王逃竄到莒,僅僅保留了壹條性命。珠玉財物,戰車盔甲,以及各種珍貴器物,全都被搬回了燕國。大呂鐘陳設在元英宮,奪回的舊鼎放回到歷室殿,齊國的器物擺在了寧臺上。燕國薊丘的樹術栽到了汶水邊的竹田裏。自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人功績能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認為我實現了他的誌願。認為我沒有廢棄他的命令,所以封我為昌國君,使我能與小國諸侯同列。我不才無能,自隊為遵從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幸免於罪,因此才接受任命,沒有推辭。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功業建成了,不去廢棄它,所以載記於歷史;有先見之明的士人,名聲確立了,不去敗壞它,所以著稱於後世。至於先王,他報仇雪恨,蕩平擁有萬輛戰車的強大齊國,收繳了齊國八百年的積蓄。等到他去世那壹天,留下昭示後嗣的遺囑,居官執政的臣子能據以遵循法令、安撫庶子,實行於治理百姓方面,完全可以垂教於後世。我聽說,善於制作的不壹定善於完成,善於開始的不壹定善於終結。從前闔閭采納了伍子胥的主張,所以吳王的足跡遠到楚國的郢都。夫差卻不這樣,他賜給伍子胥壹個皮囊,裝上五子胥的屍體投入江中。所以吳王夫差不理解於言可以建功立業,把伍子胥沈入江中並不後悔;伍子骨未能予見君主的不同氣量,因而被投入江也難消壹腔怨恨。身免於禍,保全功名,借以彰明先王的功業,這是我的上策。遭受毀謗屈辱的錯誤處置,敗壞先王的聲譽,這是我最害怕的。面臨不測之罪,靠僥幸心理獲得好處,講究義的人是不願幹的,我聽說古時候的君子,斷絕交往時不說惡言惡語;忠臣離去時,不以誹謗君主來博得好名聲。我雖不才,但也多次受過君子的教誨。我擔心閣下聽信左石的話,不能體察我這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鬥膽以書信奉答,謹請您予以留意。”

集評 清·金對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善讀此文者,必能知其為諸葛《出師》之藍本也。其起首、結尾,比《出師》更自勝無數倍。”“敘得甚婉、甚峭、甚詳、甚省。”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察能論行,則始進必嚴;善成善終,則末路必審。樂毅可謂明哲之士矣。至其書辭,情致委曲,猶存忠厚之遺。其品望固在戰國以上。”

滑·張星徵《國策評林》引張子登語:“淒惋感惻,所謂長歌之悲,過於慟哭。”

清·儲欣《國策選》:“書詞婉雅,比諸策士為醇。或曰當與前後出師表壹例,或曰是國策第壹篇文字,予俱不謂然。”

清·張星徵《國策評林》:“若必自謂去國為無罪,則淺丈夫之言耳。此敘破齊之功,獨歸先王,不敢居功也。不敢居功者,不敢辭罪也。不敢辭罪者,荷先王之知遇,而不能全終始於後王也。凡用十四個‘先王,字,進出無限血淚。而己之不忍去,與不得不去者,其故都在個中。”

總案 戰國時代,臣僚的升沈榮辱全系於君王壹身,隨著君王的易人,壹些忠臣良將往往會由權勢人物淪為死囚逃犯。本文所寫的樂毅便是這樣壹個悲劇性人物。燕昭王在位時,樂毅頗受賞識重用,他也披肝瀝膽地為昭王報了壹箭之仇。燕惠王登臺後,這位功臣卻身受猜忌,不得不逃往趙國,以避殺身之禍。樂毅的遭遇,控訴了昏君惠王的虛偽與狡詐,暴露了君主專制的黑暗與殘忍。

樂毅答復燕惠王的書信,歷來傳頌不已。它曾令漢人“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曾被清人舉至孔明《出師表》之上。它之所以見重於後世,主要是因為文中字裏行間凝聚著壹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滿腔憂憤之情。樂毅對燕國赤膽忠心,隨昭王浴血征戰,卻無端受到惠王的猜疑;他無奈去國奔趙,惠王卻又致書“數之罪”。本來堅持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的樂毅,迫不得已,才修書作答,剖白自己委曲的心境。其中憂深憤廣的真情透紙而出,讀之令人扼腕。本文不僅以情見長,而且善於敘事說理。敘事圍繞先王對自己的信任,集中鋪敘君臣同心破齊的經過;說理則依據當時的價值觀、道德觀,引證伍子胥的歷史事實,著重闡述自己奔趙的動機。同時,情、事、理三者有機地融合在壹起,使文章益發顯得情辭並茂,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