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市龍南縣景點較多,比較值得去有10個。分別是:小武當風景名勝區、關西圍景區、虔心小鎮景區、龍南栗園圍旅遊景區、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關西新圍、贛南圍屋、西昌圍、龍南龍頭塔、關西塔等。
小武當風景名勝區小武當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市龍南縣境內,規劃總面積30.8平方公裏,由武當和關西兩個片區組成,包括武當峰、玉筆峰、棋棠山、關西圍4個景區和燕翼圍、太平橋、烏石圍、蔡屋古榕4個獨立景點。小武當風景名勝區以丹霞峰林地貌景觀和贛南客家圍屋文化景觀為主要風景資源特色,景點分布集中。風景名勝區內丹霞峰林沿105國道展開,綿延十裏,形成國內有代表性的丹霞峰林長廊景觀。關西新圍、燕翼圍等圍屋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功能豐富,是贛南客家方型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小武當山位於距龍南縣城45公裏的贛粵兩省交界處,是融丹霞石林風光和佛教文化為壹體的風景名勝區,主峰海拔864米。小武當山西側有105國道橫貫全境,距廣州220公裏。壹座座屹立的山峰,在溫煦陽光的照耀下,排如劍戟的丹霞石林顯得更加燦爛。踏著上山的石階緩行,仰視群峰,磅礴之凜然,那些嶙峋挺立的石峰,如天兵天將下界臨凡。
關西圍景區景區位於龍南縣關西鎮境內,距離縣城25公裏,由開基祖徐有翁帶領子孫於南宋初年從江西泰和輾轉遷入關西,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古村位於關西洞的小盆地之間,中央有壹條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彎的關西河,青峰東立、古塔西護、東山南聳、關水北流、山環水抱,天然形勝,面積約3平方公裏。村中現有保存完整的關西新圍、西昌圍、鵬臯圍、福和圍、圳下圍、田心圍等,如眾星拱月般連成壹片,且每座圍屋各具特色,是壹處保存完好、體現了贛南各個時期圍屋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景區核心關西新圍,是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傳頌的九幢十八廳的宮廷式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鎢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間的皇宮”。關西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占地2.7萬平方米,有建築20棟,建築面積7898平方米。圍內有祠堂、廳堂、內花園、戲臺、小花洲和梅花書院。
虔心小鎮龍南虔心小鎮景區(ChanTownScenicArea),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臨塘鄉東坑村,景區入口位於105國道邊,距大廣高速公路龍南南出口13千米,距龍南站26千米。龍南虔心小鎮景區地處九連山邊緣帶,平均海拔600米,坐擁10萬畝竹林,萬畝有機茶園,負氧離子每立方米高達11萬個。龍南虔心小鎮景區包括櫻花谷、鏡心湖、沐心谷、虔心院四大核心景區,主要景點有觀景臺、虔茶文化館、土窯雞坊、腐竹坊、榨油坊、酒坊等。總體規劃10萬畝,是集虔茶文化、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健康療養、商務會務、農副產品、傳統工藝、農事體驗於壹體的休閑度假體驗基地。觀景臺觀景臺位於龍南虔心小鎮景區中心茶山之上,觀景臺有百米來寬。觀景臺下,有古道環繞。虔茶文化館虔茶文化館位於龍南虔心小鎮景區中心,文化館集展覽、購物、品茗為壹體,展示虔茶歷史文化墻、虔茶與歷史名人、虔茶之源、虔茶之詩、虔茶之品、虔茶之承。
龍南栗園圍旅遊景區神奇的栗園圍八卦巷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布局科學。圍屋四周為長789米(2366市尺)、高4米用毛石精工砌造而成的圍墻,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主要建築布局以紀縉祖祠、櫳梃廳廈、梨樹下廳廈、新竈下廳廈(壹祠三廳)為核心。在栗園圍的“壹祠三廳”東側,有長1500米的八卦巷。這些八卦巷以紀縉祖祠為中心,反映八卦的原理,有生門也有死門;在古代能夠防止土匪或者盜賊,熟悉的人可以四通八達,外人闖入圍內則容易進入死巷,圍內主人可以輕而易舉將其擒拿或者消滅;這些八卦巷有上巷、下巷之分,迎親嫁女等“紅事”走上巷與“壹祠三廳”相連,生人故世等“白事”則走下巷。這些八卦巷雖然彎彎曲曲,但是水溝可以相連,暴雨天氣也不容易造成水災;雖然巷道狹窄,但是能夠滿足古代建築采光要求;雖然是古代建造,但是仍能夠現代人的大部分要求。
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南嶺山麓贛粵邊境的龍南縣境內,因環連贛粵兩省九縣並有99座山峰相連而得名。是我省唯壹加入中國生物圈的自然保護區。在21300公頃的土地上,森林茂密,原生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密布,古老孓遺植物繁多,既有與恐龍同年代的粗齒桫欏和被稱作為活化石的銀杏,又有白堊紀殘遺植物南方紅豆杉和竹柏。境內群峰起伏,峽谷幽深,氣勢雄偉,森林景觀、人文景觀、客家風情,人與自然和諧***處,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分布有高等植物2796種,鳥類226種,森林昆蟲1404種,並以綠色、陽光、森林景觀見長,其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資源獨具特色,自成壹體。九連山為我省面向港澳臺的南大門,距廣州270公裏,贛州210公裏,105國道穿越全境,京九鐵路橫跨縣境,交通便利、快捷,從繁囂的城市到達壹個安寧極富特色的“世外桃源”,還不到半天時間,具有極強的旅遊時空效益和經濟區位優勢。九連山自然保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其綺麗奇秀的森林風光,清新幽靜的山水美景。
關西新圍位於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鎮新圍村和楊村鎮鯉魚寨,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兩座大型土堡。其中,關西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占地2.7萬平方米,有建築20棟,建築面積7898平方米。圍內有祠堂、廳堂、內花園、戲臺、小花洲和梅花書院。燕翼圍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圍屋四層,平面呈“口”字形,占地3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41平方米。圍屋四角設有炮樓。關西新圍,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徐名鈞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稱老四。徐老四曾經營木材生意發了大財,後又開藥鋪、當鋪,資產越滾越大,成為壹方富豪。因為子女增多,原居家圍屋日顯擁擠,於是耗資百萬,費時十多年建造了這幢圍屋,因未正式命名,與老圍“西昌圍”相對映,俗稱為“新圍”。關於關西新圍,有下面這樣壹個故事。關西新圍占地總面積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綠竹、池塘、農田、藍天交相輝映。新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墻高約9米,墻厚2米,圍屋四角各建有壹座15米高的炮樓。俯瞰關西新圍,其整體結構像個巨大的“回”字,中間的“口”字部位,是圍屋的祠堂。
贛南圍屋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壹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
西昌圍西昌圍,是關西新圍創建人徐名均(俗稱“徐老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輩、父輩及其兄弟們逐漸建起來的壹座不規則形圍屋,位於關西新圍的東北部,直線距離不到500米。西昌圍,俗稱“老圍”,是因徐氏家族經營木材生意時,船號和木頭的烙印標記均為“西昌號”故名。總占地面積約5257.6平方米,主要由立孝公堂(立孝,即徐立孝,徐名均之父)、祠堂、六大夥廳(徐立孝生六子,這壹組房屋屬六個兒子***有房,故名)三幢主體建築,以及名增(老三)、名均(老四)、名植(老五)三房後裔的住房組成。相傳圍屋是建在徐家的風水寶地蛤蟆形上,因此,圍屋的形狀也如同蛤蟆。由於西昌圍是經幾代人逐漸建成的,因此圍內建築各成獨體,沒有統壹規劃布局,呈現雜亂無章的狀況。根據實地調查訪問資料和對建築的考察情況分析,可能是先有圍內的部分建築,後來隨著安全需要,再圍建四周圍墻、圍屋、圍門樓和炮樓的。圍內現存建築早晚關系大致是立孝公堂,可能建於明代末期,然後是祠堂、六大夥廳、觀音廳、圍門樓、炮樓、名植裔房、名增第四子裔房,其它房屋。
龍南龍頭塔龍頭塔位於龍南縣與全南縣交界處的龍頭山峰頂,傳說為現龍南鎮龍州村黃姓人牽頭於清朝末年所建的壹座風水塔,建塔的目的壹說是因當年桃江龍頭灘河段壹帶較為復雜,多為暗礁險灘,峽高浪急,有水妖作怪,經常發生翻船覆排的事故。龍南古八景之壹---龍頭雪浪,即指龍頭灘喘急的浪花飛濺在巖礁上如瑩白的雪花飄灑。為鎮邪辟妖,保佑過往船只的安全當地人們籌資建起了龍頭塔。壹說是龍頭山為龍南縣城水口,龍南縣城是壹個形勝之地,風水非常完美,桃江北邊的高山阻隔了北來的陰氣,南岸連綿的山峰又沒阻擋南來的陽氣,從群山間蜿蜒而至的渥江、濂江、桃江三江在縣城附近的龍州匯聚,象征上遊的河水將財富源源不斷地送進龍南的懷抱。為避免江水把財富匆匆帶走,於是,在水口處的龍頭山巔建造龍頭塔猶如壹把鑰匙,閉鎖水口,能鎖住當地的人才及財富不外流,彌補“江水東流”的風水缺陷。
關西塔在龍南縣城東北面距縣城約二十公裏的關西鎮,有壹座清代早期所建的關西塔,關西塔聳立於程口、鄒坑兩村交界的田螺坑尾山頂上,因為建塔的緣故,當地群眾把山稱之為“寶塔山”,寶塔山是典型的筆靠山。關西塔是壹座六角形、外磚內木結構的風水塔,通體為紅褐色,塔高五層,逐層縮小。第壹層為封閉式,邊寬3米,對邊距離約6米,高2.5米,無門無窗;第二層高2.3米;第三層高2米;第四層高1.7米;第五層高1.5米。塔高10.5米,塔頂裝有鐵制避雷器,成“Ф”形,層與層之間有交錯飄出約20公分的雙層平臥斜檐角磚。從第二層開始每面都有拱形門,其中有壹扇為通透拱門。塔中原來架空有梯,可攀登至高層,今已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