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人。196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講師、副教授、教授,臺港澳暨海外華文學研究所所長。武漢市文聯第六、七、八屆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副主席,曾獲湖北省第二屆文藝明星獎。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庭外“審判”余秋雨》 ,余秋雨與“文化避孕套”等
余傑 (北京)
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號稱“北大怪傑”、 “王小波第二”。他出於正義感和道德觀向“四人幫寫作組、石壹歌成員”余秋雨追問“余秋雨,妳為什麽不懺悔?” 余秋雨反復辯解“我在文革期間雖家破人亡還參加過周恩來總理直接布置的復課教材編寫組”反擊余傑是“顛倒是非,引來不明真相的人長時間圍攻,”……但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說:“余傑、余秋雨壹個真‘搗蛋’,壹個確實有‘蛋’可搗。”正因為在某壹方面“搗”中了余秋雨的痛處,故引起余秋雨的強烈反彈:認為“這二十年來中國各地法院判決的大量誹謗案和侵害名譽權案,有哪件的嚴重程度超過他的筆下?”但余秋雨表示歷史會原諒無知,重要的是“把他們背後的人抓出來”。因而決定暫不起訴他。余傑與余秋雨的論戰,被稱為“二余之戰”。
肖夏林(北京)
《北京文學》編輯,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中華讀書報》等數家媒體任職,因2000年在《書屋》雜誌上發表了壹篇八千字的《文化中的文化》,稱余秋雨在擔任深圳市文化顧問期間,對深圳文化進行不切實際的吹捧,並稱其“做深圳文化顧問,為深圳揚名,深圳奉送他壹套豪華別墅。文化在這裏已是具體的名利。”余秋雨以上述文字中的後面十五個字告其侵犯名譽權。後北京市初級和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余秋雨壹審、終審敗訴。
沙葉新 (上海)
原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本來系余秋雨摯友,後寫有《“書生”及“梁效”評議》文章,不點名批評了余秋雨。雖然只寥寥數語,但顯出敏銳的感覺和深刻的洞察力,讓余秋雨感到震撼。難怪余秋雨在自己的文集中多次談及“劇作家朋友”對友誼的“背叛”,並稱沙葉新為“沙警官”。對這位“昔日好友”銜恨之深,實為罕見。